从相见那天起,王晓举走路时总会挽着亲生母亲王宁春的手,时不时抚摸她的手背。就座时两人总要挨着,王晓举常在不经意间扭过头盯着妈妈,帮她理一理发丝。没有外人在的时候,他会紧紧抱着她,两人相视一笑,嘴角的弧度都一样。
在王晓举33年的人生中,他与母亲相聚的时光其实还不到两个月,但彼此间的相处没有一丝陌生感。数日前,王晓举在妻子陪同下,从四川驱车抵达云南巧家县,与生母相认。他曾在一个多月大时被人从妈妈手中哄骗走,辗转到河南,被一对夫妻收养。养父母家庭条件一般,王晓举自小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12岁时他辍学外出打工,2015年在四川成功创业,如今已坐拥千万资产。
王晓举却觉得,比起母亲的遭遇,自己经受的磨难算不上什么。他得知,母亲在自己丢失后痛不欲生,无奈改嫁后将四个孩子拉扯大。与母亲相认后第一件重要的事,便是带她来四川成都进行全身体检。王宁春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一天要吃十几颗药。再加上她整日以泪洗面,本就得了干眼症的眼睛浮肿得几乎睁不开。王晓举打算,未来的日子要将母亲带在自己身边:“以前没和妈妈撒过娇,现在开始我要天天黏着她。”
故事的转折始于一通电话。2025年7月的一个凌晨,铃声突然响起,见来电显示是警方,王晓举心里“咯噔”一下,似乎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有所预料。三个月前,王晓举向警方和志愿者求助,在采集血液样本经过祖籍分析后,范围缩小至云南昭通市巧家县一带的几户人家。警官激动地告诉他:“把票退了,你的母亲找到了。” 王晓举觉得血液好似在刹那间沸腾,手止不住地颤抖。那夜他第一次见到母亲的样子,警官给他发来照片,这位笑起来眼睛眯成缝的女性♀️跟他长得很像,“一看就是我妈”。
相较于王晓举的胸有成竹,这通电话对于他的生母来说,完全是意料之外。接到警察的电话时,王宁春下意识觉得是诈骗。她没读过书,靠收废品为生,担心母亲吃没文化的亏而受骗,儿女常劝她不要搭理陌生电话。三四年前,大女儿带她去公安局采了血,此后从未收到任何消息。如今这个陌生的异地号码突然告诉她丢失33年的儿子找到了,她并不相信,立马挂断。无奈,警方只好联系他们家其他亲属。在亲戚的证实下,王宁春这才将信将疑。当她举起手机透过屏幕看到那张日夜牵挂的面孔时,她一下子哭了出来。
王宁春对陌生人的警惕跟王晓举丢失的经历也有关系。怀孕五个月时,她的丈夫因病离世。亲朋好友都劝她打掉孩子重新开始,但她不肯,偷跑出去,自己一人将孩子生下。她给儿子取名“易飞”,希望能带他离开伤心之地。生下孩子就要花钱抚养,没有经济来源,王宁春只好带着年幼的孩子打工谋生。那时儿子才一个多月大,她既要照顾孩子,又要打工赚钱。一名老太主动与她搭讪,提议帮忙照顾孩子。本以为遇到好心人,却不料是场噩梦——老太带着孩子一同消失了。孩子丢了,她的魂也跟着丢了。王宁春三天没有吃饭,听老太之前提过“岭南”二字,她便徒步一天一夜到岭南打探消息。寻子无果的王宁春改嫁并生育四个子女,其间丈夫出轨,她一人将孩子们拉扯大。
在王晓举的脑海中,儿时的记忆始于河南的一个村庄,父母务农,家境贫寒。八九岁时,他终于忍不住跑去问妈妈。问题脱口后的那几秒时间,见妈妈立马湿了眼眶,王晓举懂了一切,他连忙道歉是自己多嘴。怕母亲伤心,此后再未提及这个话题。虽不是亲生的孩子,但王晓举觉得自己得到的爱没有少过半分。生病时,母亲蹬着三轮车将他拉到镇上,“翻来覆去地给我看病”。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不管多晚,奶奶总会守在大门口的台子上张望,直到孙子回家喊一声“奶”,才能放心睡觉。
王晓举记得,八岁那年,当同龄的孩子在大冬天的周末睡懒觉时,自己已趁着天不亮起床,帮母亲一起收辣椒,一天挣个三五块钱。十二岁时,王晓举决定不再读书,出门打工赚钱。第一份工作是在镇上的饭店帮忙,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忙到凌晨两点,19个小时连轴转:洗菜、配菜、上菜、洗碗、做卫生。冬天的自来水冰凉刺骨,洗碗时疼得钻心。干了大概一年的时间,在亲戚的介绍下,他前往河北秦皇岛收废品,每日装车、打包、下货,一个月能赚三百元。又过了一年,他跟着养父到山西太原扛水泥,重物都往自己身上扛,双手被磨出一道道血痕。
生活的转折是在婚后。在苏州奶茶店帮工时,他认识了常来买奶茶的妻子,俩人相识、相爱、结婚。婚后回到妻子的家乡四川广安一同创业,经营瓷砖厂。刚到广安,俩人租房生活,居住的屋子要被房东改造成酒店,没地方去,他们只能住在正在装修的房间里。这里夏天三十七八度,没水、没电、没有空调,房门和地板被拆得乱七八糟。就连窗户也被木板封上,只能凭借钉子眼透出的光判断是否天亮。创业时为了省钱,100多斤的瓷砖他自己扛,33吨的货车自己开。夏天的铁皮厂里温度超过40摄氏度,瓷砖热得发烫,王晓举在厂里干活,汗水顺着脊梁骨往下流,在地上留下痕迹。
这种豁达是养父母和奶奶教他的。他没有讲述太多生活好转后的故事,只是回忆家庭对他的教诲,比如善良、脚踏实地、不怕吃亏。如今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瓷砖店已遍布四川多个区域,坐拥千万资产。
在王晓举的心中,财富的意义在于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现在守好了家,可自己的根在哪里?他不知道。第一次萌生找家人的想法,是在外地打工时看到路边拾荒的老人和流浪汉。见他们将别人丢弃的垃圾当成食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自己的亲生父母会不会也过着这样的生活。“如果他们过得不好,我一定要帮他们一把”,他暗下决心要找到他们,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如果说之前用于找家人的精力占据了30%,那么近两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将这个数值提到了80%。2023年,王晓举陪妻子到成都看腰伤,一天早晨醒来,他突然浑身无力,毫无食欲。妻子见他状态不对,硬是拉着他去医院检查。确诊酮症酸中毒,一到医院他直接被拉去抢救。看着妻子签病危通知书时颤抖的手,听着监护仪“滴滴”的声响,王晓举在半梦半醒间想了很多。两个孩子还没长大成人,养父母和妻子也放心不下。当然,最遗憾的事是不知亲生父母是谁,不知他们生活怎样。想到这儿,他愈发坚定。
近年来,他辗转多地,只要有消息便跑去询问。至于结果,他预想了许多,最坏的情况是亲生父母已不在世上。可哪怕找到的是坟墓,他也要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今年4月8日,他在四川绵阳胡祥雨工作室采集了DNA🧬生物样本入库。三个月后,他终于盼来了等待33年的“天大的好消息”,母亲找到了。
在第一次和王宁春视频通话前,王晓举反复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这是好事,一定不能哭。”可当他从警官手里接过手机,看到妈妈的样子,再也收不住情绪,喊了两声“妈妈”后泪流满面。那些提前想好的话题没能说出口。王宁春也在视频那头哭得泣不成声,“他一叫我妈妈就哭了,那时我就晓得他是个很孝顺的孩子,但心里还是忍不住难过。”
自从通了视频电话,王晓举和妈妈成了最亲密的“网友”,两人时不时语音通话、发视频,聊彼此的近况、唠唠家常。但他们很少再打视频,“怕她一看到我就想哭”。每天,王宁春都要等到儿子的消息才能安心入眠。王晓举偶尔工作忙,一天没能和她通话,也会抽空给她发点视频,解释自己去了哪里,为什么没能打电话。睡不着时,王宁春会反复看那些视频,“我看不到他睡不着”。
王晓举很想早点见到母亲。在得知比对成功的当天,他就激动地买了机票,想第一时间回到母亲的身边。但妻子劝他先和养父母沟通、征求意见。此前,他与养父母从未坐下来好好聊过自己的身世。为了顾及他们的感受,找家人的事也从未向他们说起。他觉得,家人含辛茹苦将自己养大,向他们追问自己的身世,会令他们伤心,“我问不出口,不想伤害他们”。
为了跟养父母坦白,他和妻子赶回老家,带着他们四处游玩了几天。过程中想主动提及这个话题,又觉得难以启齿。直到好不容易鼓足勇气说出一句“有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后,突然喉咙一紧,他顿了顿才真正将那些话说出口。超出他所料的是,养母的反应格外平静。她只是问道:“儿子,是哪里的?”听到答案后只说:“真好,那就多一个人爱你了,儿子,妈妈也很高兴。”
得到养父母的准许,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王晓举与妻子为相见挑了一个适宜添人进口的好日子。在等待见面的那段时间,双方紧锣密鼓地各自准备着。王宁春为儿子亲手缝制了33双鞋垫,还特意将自己戴了多年的貔貅手串拆下,用其中的两颗金珠配了一串新手链。王晓举则为母亲在成都购置了一套房子,准备了一张银行卡。为弥补错过的33个生日,他还亲手为母亲准备了33个写有祝福语的红包🧧。
重逢的日子被安排在9月20日,王晓举在妻子的陪同下回到阔别33年的故乡——昭通市巧家县。上午九时许,王宁春被搀扶着,迎接从远处走来的儿子、儿媳。相见的刹那,她忍不住放声大哭,激动得失去了所有力气,身体瘫软,猛地跪在地上。王晓举和妻子一拥上前,将母亲一把抱起,他跪下大喊:“妈,终于找到你了,儿子来晚了,让你受苦了。”
他们抱头痛哭,紧紧握着彼此的手。几人好不容易平复完情绪,回到家里一起吃饭,第一顿饭是汤圆,寓意着团团圆圆。真真切切坐在彼此身边后,他们才发现两人的性格和脾气也像,他们都爱笑,做饭的习惯一样,“生怕不够吃,都喜欢多做点”。更巧合的是,母亲给王晓举取的“易飞”的名字也在冥冥中和他四处闯荡的经历相吻合。
为了这次团聚,王晓举的妻子还细心准备了一大本厚厚的相册,从四川带到云南。里面收纳着王晓举从小到大留存的照片。王宁春翻看着又哽咽了:“我心里很高兴,但看到这些照片,想象他以前过的日子,还是觉得心疼。”可王晓举却觉得,比起母亲的遭遇、吃过的苦,自己经受的磨难算不上什么。他听说,有一年高考,母亲3天收了50多吨废纸,手刮破了,血淌得到处都是。
回忆起认亲的场景,王晓举说,看到母亲的第一眼,心里满是遗憾,“如果能早一点找到妈妈,她就能少受很多苦”。他那时只想一把将她抱进怀里,像盾牌一样保护她。“前半生吃了太多苦,后半生要给我妈加点糖。”相认后,他第一时间让母亲辞去工作,给她打钱,将她带回四川,只求她身体健康。
王宁春觉得,如今已是苦尽甘来,不仅找到了儿子,还如此孝顺、善良。现在,她每天有人照顾,儿子、儿媳带她看病、吃火锅、逛公园,正把三十年来的亏欠一点点补上。她笑着展示新衣和脚上干净的白鞋,眼里满是幸福,又想起怀孕时母亲和她说的话,“这个孩子以后是个宝”。现在她终于梦想成真了,而且来日方长。
认亲后,王晓举在母亲的陪同下回到了他丢失时的菜市场,一栋楼房在原址处拔地而起,已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他牵着母亲的手,觉得心里的大石头总算彻底落地,过去的一切也都烟消云散,他只想往前看。
如今两家人成为一家人,成了一个团圆的大家庭,人生拼图上最关键的一块缺失已然完整,王晓举觉得终于找到自己的“根”。他的“根”在云南昭通巧家县,那里有他的亲生母亲,有他的兄弟姐妹,有他血脉的源头。而他的“家”一边在河南的村庄,那有养育他三十年的养父母和奶奶,有他童年的温暖记忆;另一边在四川,有他的妻子和孩子,有他打拼下的生活。
王晓举有很多计划:带亲生母亲与养育自己的家庭见面;带她四处旅游,去苏州看看自己和妻子相识的地方,去北京、天津看看自己打拼过的痕迹;要把母亲给自己取的名字注册成商标™️,以后创立其他产业都用“易飞”这个名字;要把自己的故事拍成短剧或者电影,记录下来,传递母爱的伟大。他知道,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要照顾三个家庭,帮助四个弟弟妹妹成家立业。但他不怕,就像小时候扛水泥、收废品时那样,再苦再累,只要家人过得好,就值得。“家是什么?我觉得我就是上面的宝字盖,底下全是我的家人,我要保护他们。”王晓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