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刷到有人问‘3%的稳健收益去哪找’了,这不也是我每天的疑问吗?”邓慧叹了口气,手指下意识点开了手机银行里的定期存单页面。屏幕上,2025年10月存入一家大行的5万元五年期定存信息清晰可见,年利率4%,到期利息1万元。可如今,这样的高利率早已成了遥不可及的“过去式”。
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数据引发广泛市场关注:居民存款连续两个月低于季节性增幅,为今年首次。与此同时,8月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创下同期新高——证券、基金、理财等机构的存款增加,意味着银行里的居民储蓄正悄悄转向更广阔的理财市场。
近日,多名储户在接受采访后表示,在这场低利率时代的“财富保卫战”里,不同年代的人有着不同的应对之策:“50后”的谨慎、“70后”的犹豫、“80后”的平衡、“00后”的尝试,折射出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普通人,都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财富答案。
邓慧的那张五年期银行存单是2025年秋天办的。“后悔当时没多存点,很怀念利率4%的时代。”她感叹道。如今,面对今年10月即将到期的存单,她陷入了犹豫,不知道以后如何理财合适。国有大行的五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仅1.3%——也就是说,同样存5万元五年期,现在到期只能拿3250元利息,比邓慧四年前的收益少了近7000元。
退休在家的李大爷也陷入同样的困境。今年68岁的他是个“老储户”,一直有把钱存定期的习惯。因为腿脚不便,李大爷一直倾向于在工资卡所属的银行办理业务,“不用跑网点,手机上就能操作,到期自动转存也方便”。以前5年期能有3.8%,银行还会送大米、食用油,现在别说3点多,连2%的利率都难找。目前,国有大行的1年期定存利率只有0.95%,3年期也才1.25%;民营银行倒是有利率2%左右的产品,但要么要求认购起点20万元,要么仅限特定地区购买。李大爷坦言,自己目前到期的只有10万块流动资金,根本买不了这些产品。
尽管利率一降再降,但“把钱存在银行”仍是众多人的理财选择。对于一些人来说,银行存款的保本保息特性能在波动的金融市场中提供稳定的安全感;而另一些人则通过银行存款为未来生活储备资金。这种理财倾向在三代人的储蓄选择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80后”的朱迪有一笔循环存单,每三年滚动一次,在2025年11月到期。她坦言,三年前这张存单的利率接近4%,如今虽已找不到这么高的利率,但在这笔钱到期后,她仍会在市面上寻找利率较高的大额存单,将钱存入银行。“这部分钱占我个人资产的30%,虽然收益未必跑得赢通胀,但这部分钱是我的安全垫。”
“90后”的叶澜也是在低利率时段保持低风险投资的储户。大学毕业那年,父母就为叶澜准备了500万元购房款,这笔钱如今依然躺在他的银行账户上。他表示,他是风险偏好较低的保守型投资者,购房款会一直留在银行“专款专用”,至于购房款外的其他资产配置,银行存款和国债也会至少占据50%的份额。
“00后”的李梦将30%的资产配置于定期存款。她告诉记者,“这部分资金是我万不得已不会动的保底钱”。受父母影响,她在工作之后一直按时储蓄。目前李梦手里有一笔利率3%的存单在2027年到期,她表示,如果存单到期后,市面上的利率非常低的话,未来可能会考虑增额寿险等产品,但“保本”始终是她理财的核心诉求。
对众多储户来说,定期存款早已超越单纯“存钱”的意义,而是成为抵御生活风险、保障财务安全的重要保障。正如朱迪所说:“就像家里的备用钥匙,平时用不上,但必须得有。”
如今,资金多元化配置已成为大众理财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储户采取“双线”策略:一方面,继续配置存单,积极寻找利率更高的存款产品,守住资金安全底线;另一方面,将更多资金投向股票、基金、保险等更广阔的非银理财市场,力求获取更高收益。
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8月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创下同期新高,这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居民把钱投入了证券、信托、理财、基金等领域。“固收+”类银行理财产品成为市场关注热点。这类产品以债券等固定收益资产为底仓,辅以少量优先股、股票等权益资产,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力求提升收益空间。
平安理财的部分“固收+”产品表现也十分亮眼——其中一款于2023年12月成立,截至9月中旬,收益率仍有3.35%。据平安理财经理介绍,“固收+”产品的优势在于“灵活调整仓位”,要是市场行情好,就多配点权益类资产;要是行情不好,就多配固定收益资产。
除了“固收+”,ETF也正在成为年轻人的理财“新宠”。“90后”李莉的理财转型始于2024年春天。去年年末,李莉手里有了一些流动资金,开始谋划资产多元配置。在朋友介绍下,她了解到了ETF,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某券商APP上开通了证券账户——填信息、视频认证、绑定银行卡,她先投了部分资金买入了某ETF,“每天打开APP看一眼涨跌,波动幅度在我的承受范围之内。”李莉表示,等存款到期后,她计划将50%资金继续存1年期定存,另一半则投入ETF等理财工具中。
一位公募基金工作人员证实了今年ETF的热度,他表示:“今年以来ETF的认购热度同样显著攀升。ETF操作便捷,能像股票一样在场内实时买卖,特别适合投资新手。”
从银行定期储蓄到“固收+”、ETF的配置,低利率时代下的居民储蓄正悄然转向非银理财市场。这一趋势目前仍在延续。中金公司报告显示,存款呈现继续活化趋势。资本市场的相关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中金公司研究部总监、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对此分析道,“存款搬家”是居民资产配置迁移在金融系统流动性方面的体现,通常伴随各类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大幅调整,这一变化背后往往伴随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变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银行管理系主任宫迪教授表示,低利率环境提供的“推力”是“存款搬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长期的趋势性因素。资本市场赚钱效应带来的“拉力”是相对短期的因素,是触发资金流动更为关键的直接因素。两者共同推动了居民资产配置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