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前总统尹锡悦在看守所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他猛地扯开衬衫纽扣,把文件摔在地上,随后光着膀子躺倒在水泥地上打滚,狱警在一旁束手无策。这一幕发生在他第八次拒绝出庭受审时,理由是“健康极度恶化”,律师团声称他“连楼梯都爬不动”,必须接受连续治疗。
然而,在2025年9月26日,这位“病入膏肓”的前总统突然同意出席“滥用职权妨碍行使权利”案的庭审。变脸速度之快,连韩国媒体都直呼离谱。原因很简单:这次庭审的议题清单里,多了一项“取保候审审查”。尹锡悦的“健康危机”仿佛装了开关。
此前,他以糖尿病、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等多种疾病为由,连续八次缺席涉及“内乱罪”的庭审,甚至需要狱警反复沟通才能完成基本流程。律师团曾向《韩民族日报》提交声明,强调他“身体状况不适宜羁押”。
当法院提出“若健康问题属实可考虑保释”时,尹锡悦的“病情”瞬间好转。他不仅承诺出席9月26日的滥用职权案公审,连律师团队也不再提“爬不动楼梯”的旧说辞。韩国法界人士指出,法院通常对保释申请审核严格,但若被告表现出合作意愿或健康确有问题,可能酌情批准。
尹锡悦的突然配合,正是要给法院递一个台阶,“我不是不配合,只是之前身体不允许”。对失去自由的前总统而言,保释的诱惑远超体面。羁押状态下,尹锡悦的活动空间仅限于看守所,无法联络幕僚、调动资源,更难以操控舆论。而一旦获释,哪怕只是暂时状态,他就能重掌舆论阵地:接受媒体采访、集结保守派支持者,甚至以“政治迫害”为由塑造抗争形象。
韩国网民嘲讽:“这病不是不能治,是之前不想治。”尹锡悦面临的两项核心罪名量刑天差地别。“内乱罪”最高可判死刑,而“滥用职权罪”至多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种差距直接决定了他的策略:对死刑风险极高的内乱案,他选择硬拖;对刑期相对较轻的滥用职权案,他主动配合。
滥用职权案证据相对确凿,尤其是他涉嫌包庇妻子金建希受贿的部分,法院已有初步认定。他心知肚明,这个罪名难以完全脱罪,但即便认罪,最多也只是坐几年牢。而内乱罪一旦成立,可能彻底断送翻盘希望。
韩国政坛有个反复上演的剧本:前总统被判重刑后,若等到敌对政党失势或盟友重新掌权,便可能通过特赦出狱。朴槿惠和李明博皆是如此。尹锡悦显然在赌同样的运气:只要把审判拖到李在明任期结束,政治风向一变,特赦并非不可能。
尹锡悦的支持者并未散去,“韩国保守派联合”等组织仍在活动,网络舆论中不乏替他辩护的声音。若能获得保释,他即便戴着电子脚镣,也能迅速重整旗鼓。保守派在老年选民和传统势力中根基深厚,尹锡悦若能外出,完全可以组织街头集会、接受右翼媒体采访,甚至以“受迫害者”姿态煽动民意。这些动作足以给执政党制造压力。
事实上,李在明政府虽掌握权力,却面临党内斗争和经济难题,若尹锡悦借保释期发动舆论战,政治天平可能发生微妙倾斜。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出去”。目前韩国法院对保释的批准率不足三成,对前总统更是慎之又慎。尹锡悦的律师团队正全力证明他的“合作态度”和健康风险,而法院的决定将直接决定他能否重返舆论战场。
尹锡悦的“变脸”戏剧,本质是韩国政治生态的缩影。自建国以来,几乎每一任总统都难逃“青瓦台魔咒”,不是被政变、暗杀,就是被继任者清算。尹锡悦本人上任后也曾调查前总统文在寅,如今自己沦为阶下囚,恰恰印证了这种恶性循环。当前执政党使用的司法手段,与昔日尹锡悦对付政敌的方式如出一辙。
韩国政治学者指出,这种“清算-翻案-特赦”的循环,使得司法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尹锡悦的表演,不过是在既定规则下的求生本能。法律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9月26日的庭审现场,尹锡悦能否获得保释仍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前总统的每一步计算,都在提醒世人:在韩国,法律判决从不是故事的终点,政治博弈的骰子永远在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