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一位女老师注意到班里的一名男生总是穿着同一件短袖。她提醒他天热要勤换衣服,但一周后发现男生依然穿着那件衣服。后来得知,男孩不是不想换,而是没有其他换洗的衣服。
起初,老师看到大多数孩子都穿着清爽的短袖来上学,但这个男孩却连续一周都穿着同一件灰扑扑的短袖。她好心提醒了一下,男孩只是默默应答了一句。一周过去了,那件衣服仍然穿在他身上。李老师没有直接批评或当着全班的面追问,而是找了个课间时间,把男孩叫到走廊边上,轻声问他是不是有什么困难。
男孩低着头,话不多,但他的话让人心疼。原来,他的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陪着他,爸爸在外地打工,妈妈已经很久没有消息了。他自己每天放学回家不仅要写作业,还要帮忙做家务。衣服不是不想换,而是真的没有别的可换。
李老师听完,没再多问。第二天,她提了一个袋子到学校,里面装着两件干净的短袖和几条裤子。她悄悄把男孩叫到办公室,递给他,并简单地说了一句:“这是老师给你准备的,换着穿。”
这位老师的细心让人感动。她没有轻易下结论,没有用“懒”或“不讲卫生”去标签一个孩子,而是选择先去了解。有时候,成年人多问一句、多等一天,就能触碰到孩子心里最真实的需要。一个好的老师能够察觉到学生沉默背后的声音,在一个微小的举动中,给孩子撑起一把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