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达总经理刘长文认为,双腿的人形『机器人』️不适合工厂环境。最近一年,许多『机器人』️企业尝试将产品推向制造业场景,但双足『机器人』️表现不佳,能耗高且移动速度无法匹配工业流水线的需求。刘长文指出,双足『机器人』️效率低下,最终会被轮式『机器人』️取代。
目前,轮式『机器人』️更能适应工厂环境。新时达近期向海尔重庆冰箱工厂派驻了一台人形『机器人』️。海尔在2025年初控股新时达后,双方在『机器人』️领域的合作逐步加深。海尔在全球有160多座工厂,重庆工厂的自动化水平处于中游。刘长文表示,新时达的目标是实现『机器人』️控制技术升级,满足工厂真实场景需求,并采集工业数据以训练新一代『机器人』️。
普智『机器人』️也已将人形『机器人』️推向市场。该公司副总经理蔡志昊透露,已出货200台『机器人』️,其中六成是轮式,四成是双足。轮式『机器人』️主要用于工业场景,而双足『机器人』️则用于展厅讲解。从开发成本来看,双足『机器人』️显著更高,训练所需的数据量也更大。相比之下,轮式『机器人』️的底盘技术已经成熟,成本较低。
富临精工今年在其四川绵阳工厂引入了智元『机器人』️,并追加了订单。工程部主任邓扬认为,料箱搬运是这批『机器人』️在工厂中的最佳应用。智元『机器人』️已在特定场景下连续几小时零失误工作,但仍需适应不同作业现场环境。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打通数据堵点。
工厂对『机器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更高的负载能力。目前单臂可承载10公斤,整体20公斤,覆盖了60%-70%的需求;还有30%-40%的需求需要30公斤负载。邓扬表示,下一步要挑战的是通过硬件迭代来覆盖90%以上的需求。
双足『机器人』️的短板也在工厂中暴露出来。蔡志昊表示,目前主力干活的是轮式『机器人』️,双足『机器人』️主要处理轻便搬运任务。双足『机器人』️的移动速度约为每秒1.3米,而轮式『机器人』️可以达到每秒2.5米。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双足『机器人』️难以跟上生产节拍,还存在续航问题。轮式『机器人』️在使用时长和自动充电方面表现更佳。
尽管如此,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对人形『机器人』️持乐观态度。他认为轮式『机器人』️只是一个过渡状态,未来双足『机器人』️一旦攻克全身行为模型,会取代轮式『机器人』️。江磊指出,人形『机器人』️的能耗问题可以通过采用直线关节等技术得到解决。当前人形『机器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智能部分不够强大,运动控制部分不够精细。
周兴宥认为,人形『机器人』️能否在工厂立足还需看行业和技术发展。他预计未来3-5年甚至5-10年内,人形『机器人』️才有可能全面进入工厂。虽然传统工业『机器人』️已经在精度高、重复性高的工作场景中广泛应用,但工厂中仍有许多柔性作业无法自动化替代,人形『机器人』️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