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神药核心专利明年到期 中国药企围剿全球药王 千亿市场争夺战!2025年,在北上广深的饭局上,你可能会遇到一位朋友,他曾经大腹便便,如今却身材瘦削,即使顶着一张凹陷的脸也挡不住重拾自信的容光。尽管对方可能宣称全靠节食和运动,但一个名字几乎不可避免地在你心头盘旋:司美格鲁肽。
这款由丹麦药企诺和诺德研制的降糖药,凭借颠覆性的减肥效果,成为一种全球现象级的“生活方式药物”。2025年上半年,它以165亿美元💵的销售额登顶全球“药王”。市场教育已经完成,就像曾经的肉毒素和近视手术,使用它的人群正在迅速“平民化”。当你被朋友的变化所刺激,打开『社交平台』搜索时,会发现许多名字拗口但看起来药效更长、价格更便宜且同样由正规厂商生产的“同款”药物正在涌现。
一座金矿里不可能只有一个淘金者,一场围绕“减肥神药”的围剿已在看不见的地方布局。司美格鲁肽核心化合物专利将在2026年后在多个国家到期,这意味着届时一大批价格便宜得多的类似药将迎来上市潮。中国将是第一个专利到期的国家,内卷大战看起来不可避免。仅在国内申请上市的司美格鲁肽类似药就已多达八家,另有十几家同类药物处于关键的II/III期临床试验阶段。
接下来,就像曾经的中国『智能手机』、电动车或模拟『芯片』,本土玩家会用最中国化的规模化生产和价格战冲击外资用专利和品牌建立的护城河。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商业竞争,更是一场千亿财富分配。谁能率先冲线,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分得最肥美的一杯羹。
GLP-1(胰高糖素样肽-1)最初作为一种新型的降糖药靶点进入人们视野。它是一种肠促胰素,能在进食后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控制血糖,且引发低血糖的风险极低。更重要的是,它还能通过抑制食欲和延缓胃排空,带来显著的减重效果。诺和诺德以生产胰岛素起家,在糖尿病治疗上拥有超过百年历史。2017年和2025年,司美格鲁肽的2型糖尿病和减重适应证先后在美获批,从此销售额接近每年翻倍。2024年,司美格鲁肽系列产品的总销售额达到292.96亿美元💵,与当年的全球“药王”——默沙东的K药(Keytruda)294.82亿美元💵的销售额已是近在咫尺。
驱动这一飙升的,已不再是单一的降糖市场。2025年上半年的销售数据显示:用于2型糖尿病的诺和泰 (Ozempic) 销售额为96.46亿美元💵,同比增长15%;口服糖尿病药物诺和忻 (Rybelsus) 销售额为16.79亿美元💵,同比增长5%;用于肥胖症的诺和盈 (Wegovy) 销售额54.58亿美元💵,同比实现了惊人的78%增长率。Wegovy的狂飙表明,司美格鲁肽的增长驱动力已经从糖尿病市场转向了对更广阔的肥胖症市场的开拓。
随着全球肥胖人口的激增,减重早已从一个关乎“美”的消费级需求升级为一个关乎健康的公共卫生议题。司美格鲁肽切中了这个从“可选”到“刚需”的痛点,打开了百倍于糖尿病市场的商业想象空间。此外,GLP-1药物的临床研究不断拓宽其应用边界,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的积极数据公布。市场普遍预测,到2030年,全球GLP-1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美元💵。
除了司美格鲁肽之外,目前全球最新一代的GLP-1药物中的另一个重磅角色是美国制药巨头礼来生产的替尔泊肽。虽然没有先发优势,但一系列临床数据显示,替尔泊肽在减重效果上表现得甚至比司美格鲁肽还要优秀。特斯拉CEO马斯克去年曾在『社交媒体』上称,他已经用效果更好的替尔泊肽代替了司美格鲁肽。2025年上半年,替尔泊肽的全球销售额超过140亿美元💵,紧随司美格鲁肽和K药跻身全球最畅销药品前三。这也助推礼来登顶全球市值最高的制药公司。
双巨头的竞争共同推高GLP-1赛道的价值。而2026年的专利到期意味着由外资巨头垄断的时代即将终结。一场关乎千亿市场归属的本土战争正式拉开序幕。
诺和诺德的焦虑早已写在其股价上。2025年9月,其股价在54-57美元💵区间徘徊,与一年前138.62美元💵的高点相比,市值蒸发已超过4000亿美元💵。近期,诺和诺德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9000人,并表示裁员节省的资金将被重新投入到糖尿病和肥胖症领域。
太多竞争者在虎视眈眈。彭博2024年的一项分析报告称,全球在研发减重药物有90多家药企,大部分基于GLP-1的治疗方案。有逾120种药物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约30%为中资药企。摩熵医药数据显示,中国GLP-1药物市场从2019年的12.49亿元攀升至2023年的87.38亿元,预计至2030年,中国GLP-1药物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30亿元。而目前诺和诺德和礼来几乎占据中国GLP-1药物市场95%的市场份额,国产药物的市占率仅有个位数。
中国的玩家背景不同、打法各异,至少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传统药企,如华东医药、齐鲁制药等,他们拥有资本实力、成熟的研发管线、商业化团队,追求集团军式的整体推进。第二类是新锐药企,如信达生物、银诺医药、博瑞医药等,他们在创新上做文章。第三类是跨界玩家,如九源基因、诺泰生物、甘李药业、智飞生物、四川双马等,他们在多肽药物上游生产环节拥有天然的成本优势和技术积累,试图通过向下游制剂领域延伸,完成产业链的垂直整合。
整个赛道不仅可以用拥挤来形容,还变得不可预测。尽管各路玩家摩拳擦掌,但目前申报上市的8款国产药物仍集中在2型糖尿病适应症,减重适应症多处于临床Ⅲ期阶段,距离合规用于减重尚需时间。想要在内卷大赛中分得一杯羹,中国企业先要做到差异化。目前各家交出的答案包括多靶点、扩展治疗领域、口服给药和延长给药周期。尽管企业们努力创新,惨烈的价格战也近在眼前。目前,用于降糖的司美格鲁肽在医保报销后,年费用仍需数千元;而自费用于减重的年费用,则高达上万元。可以预见,国产药上市后,为了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以价换量”将成为最直接、最普遍的策略。尤其是在中国集采政策背景下,当多家国产替代药获批上市,集采随之启动,企业利润空间可能被进一步压缩。届时,谁的产品差异化更强、生产工艺更优、规模效应更大、成本控制能力更强,谁就更可能突出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