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名失联少女在越南被拦截!
9月23日,湖南株洲攸县两名15岁女孩贺思僮、蔡梓怡在广西东兴市失踪,疑被骗往越南,家属报警并上网求助,经报道后引发关注(此前报道:)。
9月29日,红星新闻记者从两女孩家属处获悉,警方已经确认两女孩被越南警方成功拦截,目前人安全。
蔡梓怡的父亲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事发后他前往广西防城港、东兴市等地寻找女儿,并在东兴市公安局东兴边境派出所报警。警方随即展开相关工作,9月29日他从东兴边境派出所得到确切消息:女儿蔡梓怡和同伴贺思僮在越南芒街,被芒街警方成功拦截,目前仍在沟通交接,需要办理回国的相关手续。
这起事件令人痛心,不仅因为两个生命的安危,更因为它暴露了系统性的问题:家庭沟通断裂,边境防线存在缝隙,社会预警机制几乎失效。当少女们一步步走向国境线时,为何没有一环能及时拉住她们?
贺思僮春节后辍学赴广州打工,微信屏蔽父母;蔡梓怡随后追随,同样切断与家人的联系。两人在朋友圈的“隐身”是千千万万农村留守儿童与家庭疏离的常态。数据显示,全国仍有1550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近165万人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超龄就学、提前寄宿、因经济压力被迫回流——这些结构性困境让许多孩子在心理尚未成熟时便独自面对城市的复杂。
她们的出走不是叛逆的偶然,而是长期监护缺位下的必然结果。祖辈照料普遍、父母情感缺席、心理健康服务匮乏,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检出率高达28.5%。当家庭不再是避风港,任何一句“高薪工作、包吃住”的诱惑都可能成为压垮理智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广州到东兴,她们乘坐私家车穿越边境城市,最终消失在北仑河畔。东兴作为中越边境重要口岸,虽已建立“智慧边境”系统,部署雷达、监控与群防队伍,但面对复杂地形和隐蔽偷渡手段,人力和技术仍显不足。节假日日均查验两万辆车,民警连续执勤体力透支,非法越境者却利用小路、夜航、泡沫船“蚂蚁搬家”式潜行。科技再先进也难填补最后一公里的监管盲区。
社会预警机制在此过程中近乎失灵。学校无义务上报辍学动向,社区未对异常流动发出警示,网络平台虽留存关键线索(如朋友圈定位),却没有主动干预机制。直到悲剧临近,才由家属报警、网友转发推动关注。这种“事后救火”模式代价太过沉重。
国内外实践表明,有效保护依赖多方协同。最高法曾发布典型案例严惩利用未成年人实施跨境诈骗的犯罪团伙;浙江检察机关通过“督促监护令”迫使失联父母回归责任;云南建立留守儿童数据库实现心理风险预警。中国与柬埔寨联合打击“财神国际”诈骗园区证明跨境执法协作可行。若能将此类机制前置,建立常态化的青少年跨境安全联防体系,或可避免更多悲剧。
两个少女的命运尚未揭晓,但她们的足迹已划出一道警示线。解决此类困局不能只靠家长自责或边境加岗。真正的出路在于构建“家庭—社区—学校—平台—警方—国际”的全链条共治网络:强化家庭支持政策,落实儿童主任定期排查;推动随迁子女就地入学,减少亲子分离;赋予学校与平台风险上报责任;深化中越边境情报共享与联合行动。
有些孩子不是突然失踪的,他们是被一步步遗忘的。守护边界不仅是守住国土,更是守住每一个即将坠落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