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1亿。而《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全国独居老人比例已达14.2%。这些数据背后反映出老年人群体对情感慰藉、人格尊严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日益增长,“外包儿女”服务应运而生。
“外包儿女”指由第三方人员以“临时子女”的身份,为空巢、独居老人提供陪伴、撑腰等情感服务。对于这一服务,有人认为这是市场选择,能有效缓解部分老人的孤独感;也有人担心其可能带来财产侵占、隐私泄露等风险。
彭磊是辽宁大连某“临时保镖团队”的一员,今年3月,他与8个朋友组建了这个团队。最初他们的业务方向是为陷入追债困境或情感纠纷的客户提供临时护卫服务,但后来拓展到了“外包儿女”服务。团队成员大多身材魁梧、外表强悍,既能陪老人看病买菜、聊天逗乐,必要时还能帮忙“撑场面”、调解矛盾。7月,团队发布的去养老院探望老人的视频走红后,在短短2个多月内,团队迅速扩展至上千人,并在山东、广东等地设有分部。
彭磊表示,客源多是通过『社交媒体』、朋友引荐而来,在服务前,团队会与客户签订委托书。他们并没有固定的定价表,而是根据任务难度收取佣金,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彭磊提到,许多老人在交谈中常常情不自禁地落泪,有些老人甚至在分别之际潸然泪下,说“你们走了,这个屋子就又没声了”。
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占比已超过一半,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空巢老年人比例甚至超过70%。丧偶、失独、离异、子女异地等原因使得一些家庭的传统养老防线被击穿。彭磊和他的团队见到了太多无法用三言两语概括、不为大众所了解的晚年困境。他们发现,人至暮年,需要的不仅是吃饱穿暖,老年群体对情感慰藉、人格尊严、社会面子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服务市场。
彭磊坦言,“外包儿女”服务的安全性、信任成本以及“花钱买孝顺”的心理门槛都是人们需要考虑的问题。绝大多数委托人并非老人自身,而是他们远在外地的亲属或子女。这些子女并非不孝,只是在现实压力下分身乏术,雇佣“外包儿女”也是他们另一种形式的尽孝和情感补偿。
近日,各类平台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外包儿女”业务。『社交媒体』上关于“外包儿女”的舆论两极分化严重。持支持态度的网友认为此类服务是市场的必然选择,迎合了当下的社会需求。另一部分网友则表达了强烈的担忧,认为其存在较大安全风险。
面对外界的疑虑,彭磊团队也在摸索着前行的方向。他们期望能够引起当地政府或公安部门的关注,办理备案,确保业务在透明、合规的框架下运行,也为客户多提供一层官方的安全保障。彭磊认为,“老人情感上的脆弱性,恰恰为别有用心之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果能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监管,那才是最理想的出路。
我的爷爷奶奶在养老院居住了长达10年。奶奶病逝后,即使4个子女都表示愿意接老人回家,但爷爷仍然决定独居在养老院。这份不愿给子女添麻烦的“决心”背后,是每周都有至少两个子女前来探望的事实在托底。每次去看望爷爷,他都要拉着我出去转一圈,逢人就“炫耀”。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你真幸福,又有人来看你了”。
尤其当我们节假日前接老人回家时,爷爷甚至说过这样的话——其他老人那羡慕的眼神够他得意好久。老人对陪伴的需求已是老生常谈,但这是所有老龄化社会不得不面对的议题。在中国“银发经济”的市场上,人们的关注点更多落在老年人的安全需求上。无论是社区适老化改造,还是市场上的“银发经济”产品,大多都集中于解决“跌倒了怎么办”“生病了谁知道”的身体安全问题。但除却基本的身体安全保障,老年人作为人本身的情感需求也亟须被看到。
今年国庆节前,我又来到养老院,那里的老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多来,我们这里需要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