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地推出「妈妈食堂」,聘请 160 名家长到中小学帮厨,如何评价这一模式?是否值得推广?!前两天我坚决反对了另外一个问题《怎么看杭州部分初中生家长被学校安排管晚自习,孩子提醒「管太多会引起同学反感」?这种管理方式有用吗?》,但今天这件事逻辑完全不同:前者是把学校应尽的管理责任,不讲道理地外包给家庭,而后者却是是制度化的公共服务补强,是一个颇具温情的事。
正如我之前说的,晚自习的家长坐班,本质是监督而非教育,制造紧张而非支持;它依赖家长的无偿付出和道德压力,不仅容易加剧亲子矛盾,也让学校失去改进自我管理的动力。
教育的边界感被消解,公共责任被稀释,这不是良性机制。
“妈妈食堂”之所以可取,关键在“聘用”两个字,岗位公开,程序规范,付出与报酬匹配,家长以劳动者身份进入校园,学校获得更稳定、更上心的员工,家长获得体面的就业与更好的照顾半径,学生获得更可感的安全与品质提升。
这是契约化的合作,不是“爱发电”的义务,也不以血缘关系来置换制度供给。
再往深处看,这是一次家校关系的再定义,学校不再是封闭的围墙,而是与社区和家庭有机融合的空间,家长不是临时的客人,而是制度化引入的一部分。
通过聘用的形式,家长劳动获得了报酬与尊重,学校获得了更有责任感的员工,家庭获得了更好的陪伴半径,原本割裂的三方,在厨房里形成了一种共同体氛围,这种共同体感,比单纯喊“家校共育”的口号要真实得多。
我们都在食堂吃过,我们当然最怕的是孩子在食堂被迫“凑合”:饭菜油腻、花样不多,甚至担心卫生。而当我们知道做饭的人里就有孩子们的家长,这份心理上的信任感,是单靠检查、留样无法替代的。
孩子们还会觉得食堂不再是冷冰冰的窗口,而是带着熟悉味道的地方,正如问题描述中说的“饭菜质量更好”,爱孩子来说是口感改善,对我们来说更是一种心安。
我们都知道很多家校互动,停留在开家长会、微信群里盯作业,家长的角色更多是“监督者”,但在“妈妈食堂”里,家长换了身份,是“服务者”和“建设者”。家长们通过劳动参与校园生活,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而是以另一种方式陪伴。
对孩子而言,“妈妈在为我们做饭”是一种温柔的存在,对家长而言,“我的付出在孩子和同学们身上立刻能看见”也是一种成就感,这比盯着孩子写作业要健康得多。
我并不是说“妈妈食堂”没有风险,它需要规范的培训和管理,但和“家长轮流坐晚自习”相比,它至少走在一条更健康的路上:不是把责任推给家长,而是让家长以劳动者的身份参与校园建设。孩子们吃得更好,家长关系更近,学校氛围更暖。教育的温度,往往就是在这些细小的地方体现出来的。
所以,我愿意为这种模式点赞。它不是“制度的退位”,而是教育治理的一种柔性补充。孩子们需要的是一顿放心餐,而不是冰冷的监督;家长需要的是体面的参与,而不是无偿的轮班。
一顿饭菜,能改善的不只是口味,还有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