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开国庆出行高峰,辰女士一家9月30日上午从广州出发回湖北。晚上7点半,他们驶入湖南官庄服务区准备充电时,发现十几名车主正围着2个充电桩、4个充电口等候。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叫号,辰女士等了3小时才轮到她,加上近1小时的充电时间,总共耗时4小时。
作为一名“电车+油车”双车主,看到辰女士的经历,我深有体会。去年国庆期间,我也曾开电动车跨省,在服务区排过2小时队。今年干脆用旧车置换了油车,如今电动车留着本地通勤,油车负责长途出行,总算摆脱了补能焦虑。
即便提前一天错峰出行,『新能源』车的补能困境仍然存在。这本质上是“潮汐式需求”与基建进度之间的错位。平时我在市区开电动车,单程最多50公里,晚上在家就能充电,成本低且好停车。但一旦计划出远门,比如回300公里外的老家,就会想起去年的情景:服务区4个充电口前排着十几辆车,每辆要充40分钟,我攥着叫号单,看着夕阳下山急得冒汗。
现在换成了油车跑长途,加次油只需3分钟就能继续行驶,再也不用提前查充电桩、算续航里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电动车不好。各地已经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湖南新增超充站实现“5分钟续航300公里”,江苏通过梯度电价引导错峰充电,未来电动车长途出行肯定会更方便。
对我而言,目前“电动车本地、油车长途”的搭配正好满足了我的现实需求——既享受了电动车的日常便捷,又规避了长途充电的不确定性。要彻底解决补能焦虑,还需依靠“基建+技术+管理”三方面共同努力:加密高速充电桩、推广超充技术、完善预约系统。等到哪天开电动车跨省不再担心排队,我或许会彻底告别“双车模式”。现阶段这种搭配让我既能跟上『新能源』的趋势,又不用为长途出行犯愁,算是最适合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