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清晨,黄岩岛礁盘上响起《义勇军进行曲》,中国海警官兵在碧海蓝天间升起五星红旗。这一国庆仪式因地点特殊而引发国际舆论关注——黄岩岛不仅是南海战略要冲,也是中国正式划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旗背后体现了主权维护、生态治理与和平发展三位一体的战略叙事。
某些外媒将仪式渲染为“挑衅”,却忽略了中国海警选择在自然保护区而非军事基地完成这一仪式的事实。国旗与水下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同框,诠释了中国式主权逻辑:领土捍卫与自然保护并不矛盾。这种将生态文明嵌入主权宣示的智慧,是西方霸权思维难以理解的东方哲学。
美联社、BBC等西方媒体迅速将事件定性为“南海紧张局势升级”,但这些媒体曾默许美国勘测船在黄岩岛12海里内进行军事测绘。这种双标折射出海洋话语权的争夺本质:西方将国际法视为约束他国的工具,却将中国的合法行动污名化为“破坏规则”。菲律宾方面宣称“严重关切”,却避而不谈其近年来在黄岩岛海域的多次侵权行为。中国用升旗仪式彰显主权连续性,而某些国家靠西方媒体打“悲情牌”。当中国海警在升旗后同步开展珊瑚礁保育巡查时,谁是真正的海洋秩序维护者,世界看得清楚。
自2012年中国实现对黄岩岛实际控制以来,此地已成为测试南海行为准则的试金石。此次国庆升旗标志着管控策略从“物理存在”向“治理权威”升级。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岩岛的管理涉及珊瑚礁监测、渔船调度、科研合作等复杂体系。升旗仪式恰似一场无声的宣言:中国不仅有能力守卫领土,更有智慧实现可持续治理。
对比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中国的优势在于“海洋治理+”模式。美军基地带来污染与冲突,而中国在黄岩岛推进的是海警巡逻、环境科研、防灾救援等公共服务。这种将主权融入治理的范式,正赢得东南亚国家暗中认同。印尼学者坦言:“中国在南海的软实力,源于其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
西方舆论的过度反应暴露了其海洋霸权焦虑。他们习惯于用军舰衡量影响力,却看不懂中国以升旗仪式进行的“符号政治”。国旗布料面积不及美军航母甲板百分之一,但主权象征产生的精神共振远超钢铁巨物的威慑。这是陆权文明与海权思维的终极博弈——一方追求持久稳固,一方迷信短期收益。
中国选择在充满和平意味的国庆日升旗,是对“中国威胁论”的巧妙破解。当儿童唱着《我和我的祖国》观看升旗直播时,任何将此举妖魔化的企图都会显得荒诞。这种将主权叙事与家国情怀绑定的传播策略,让西方舆论的攻击如同拳头砸进海水。
黄岩岛上空的五星红旗,丈量着中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距离。76年前我们在天安门升起第一面国旗,今天在南海礁盘重复这个动作时,背后已是完全不同的底气。西方舆论的炸锅恰恰证明:他们恐惧的不是一块布料的升起,而是一个文明用自己认定的“正道”改变海洋秩序的可能。当潮水退去,礁石终将显露——在南海,时间站在善于建设而非破坏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