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正值国庆假期出行高峰,G3754次列车行至张家港站时,因部分乘客“买短乘长”导致超员触发报警,临时停车近40分钟。后续行程中,类似超员临停又发生两次,最终列车晚点超过1小时。『社交平台』上,同车乘客纷纷吐槽,有人表示本来想赶回家吃团圆饭,结果连改签都要等半天;还有人带着孩子站了一路,还得陪着晚点。
“买短乘长”看似个人省钱的小事,却让其他乘客跟着受困,甚至可能影响整个线路的调度和列车安全。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个人利益与公共秩序之间的失衡。高铁的运力、停靠站点、运行时间都是提前规划好的,每一张车票对应的是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买短乘长”的乘客绕过规则,挤占了本应属于其他乘客的空间,既破坏了公平出行原则,也漠视了公共安全。
公共交通顺畅运转依赖于人人守规则的共识。《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等规定明确要求乘客需按车票信息乘车,不得越站或无票乘车。然而现实中,仍有人把规则当成可钻的空子。一些人认为多坐一两站不会被赶下车,还有人觉得节假日车票难买,先上车再说。这样做将个人出行难题转嫁成了集体麻烦。
许多“买短乘长”的乘客并非不知道会影响他人,但在图自己方便和遵守公共交通规则之间,他们优先选择了前者。这些人可能没意识到,自己耽误的一小时,对赶火车转车的人来说,可能是错过后续行程的连锁反应;对返乡的人来说,可能是与家人团圆的重要时刻;对带老人、孩子的乘客来说,更是额外的疲惫与焦虑。
“买短乘长”现象的出现也暴露了铁路系统的短板。在节假日高峰时段,热门线路“一票难求”是客观现实,部分乘客确实因买不到全程票而无奈选择“买短乘长”先上车。铁路系统需要自省,是否存在服务与管理上的不足。例如,面对“到站未下车”的情况,有没有及时提醒或引导?有乘客想主动补票时,操作流程是否顺畅?对多次违规的乘客,是否有有效约束措施?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改善,原本明显违规的行为就会成为乘客眼中的“实在没办法的选择”。
解决“买短乘长”问题,既需要乘客多一分对规则的敬畏,也需要铁路部门补上漏洞,比如优化节假日运力调配、完善补票机制,合理解决乘客的出行需求。公共出行的顺畅不仅是铁路部门的事,也不仅是乘客个人的事,而是需要双方共同守护的集体约定。当每一个人都愿意为规则多让一步、为他人多想一点,高铁才能真正成为准时、安全、公平的出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