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乒乓球这项极限对抗的运动中,“身兼数项”不仅是荣耀,更是对运动员体能、技术、心理和责任感的全面考验。2025年的赛场上,王楚钦依然是国乒最忙碌的人之一,他同时参加男单、男双和混双三项比赛。
对于这样的安排是否合理,前世界冠军邓亚萍给出了她的看法。她认为,在她的时代,世锦赛上主力几乎都要打满三项甚至四项。只有实力最顶尖的球员,才值得球队把最关键的位置交到他们手里。邓亚萍指出,绝对主力平时的训练量是比赛中所需体能和精力的三倍,所以平时训练更累。她解释说,到最后拼的不是单纯的体力,而是精力。如果精力不够,注意力就会分散,无法应对比赛。
换句话说,兼项是实力与地位的直观体现。国乒一直遵循的逻辑是:主力球员必须能在最艰难的舞台上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上去。作为国乒男队目前唯一稳定的球员,王楚钦因为左手打法从巴黎奥运周期开始身兼三项,并且能够有效兼顾。然而,在2025年中国大满贯赛中,王楚钦再次身兼三项为小将减压,这引起了一些球迷的不满。
从大局考量,目前在国乒男队中只有王楚钦能够有效兼项。例如,小将林诗栋虽然身兼三项,但成绩并不理想。因此,为了成绩的稳定,教练组只能让王楚钦再次身兼三项。支持者认为,王楚钦是国乒的核心,他有技术、外战稳定性以及扛得住压力的经验。尤其是在混双战线,他和孙颖莎的外战胜率接近98%,几乎是“保险单”。让他兼项不仅保障了球队胜率,也是对他个人地位的认可。
但也有一部分反对者担忧王楚钦的肩伤问题。过去他曾带伤出战,甚至不得不打封闭针。高强度兼项等于不断透支身体,职业寿命会因此缩短。一些球迷建议最多两项就够了,质疑教练组为什么不加快新人培养,非要让主力负担到极限。
面对争议,王楚钦没有回避。他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同时参加三项确实需要重新适应节奏,但既然选择了,就要全力以赴。他还表示,在主场作战的目标是“走得更远”,展现出一种责任感。邓亚萍也对王楚钦评价颇高,认为他的球“灵动性和理解力明显提升”,关键分处理比过去冷静得多。她还特别提到王楚钦和孙颖莎的搭档,认为这对组合不仅在战术上互补,更在精神层面延续了国乒的传统。
在澳门冠军赛夺冠后,王楚钦第一时间表示想用自己的胜利证明中国乒乓球队还是那个乒乓球队。这句话在国乒男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在中国大满贯赛中,陈俊菘鏖战张本智和后坦诚是在王楚钦的影响下,想要为团队出一份力。周启豪在赢下林德时也哽咽表示想为中国夺冠做点什么。袁励岑战胜卡尔伯格,陈垣宇挑落奥恰洛夫,都展示了年轻小将们的潜力。
邓亚萍总结说,“强者必然多劳”。王楚钦兼项既是对他实力的认可,也是国乒延续精英培养机制的自然结果。但在当下密集的赛程、高度商业化的赛事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单纯依靠“体能三倍训练”未必能完全解决问题。一方面,顶尖选手必须承担更多责任;另一方面,长期透支必然缩短运动寿命。国乒如果缺少新人分担,最终可能得不偿失。
王楚钦能否一直撑得住,还要看他能否在责任与健康之间找到平衡,也要看国乒能否为他分担一部分压力。未来的解决之道不仅在于王楚钦个人的坚持,更在于教练组是否能在布局上更科学,在人才储备上更有前瞻性。毕竟,冠军靠的是个人实力,但长盛不衰靠的是团队的力量。王楚钦正在用个人的能力为国乒争取时间,希望国乒的小将们抓住机会,狭路相逢勇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