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阖家团圆、寄托思念的日子,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温情与仪式感。中秋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佳节之一,承载了万千家庭的幸福希冀。在这个圆月高悬、桂花飘香的时刻,每一道传统都有着独特的温度与心意。
中秋节始于唐代,鼎盛于宋朝,明清时已被视为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自2006年起,中秋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08年定为法定假日。无论是拜月、赏灯,还是品味团圆的月饼、桂花糕,都是一代代中国人对团圆、和美的深情寄托。每年八月十五夜,天上明月如盘。远方游子把思念写在银辉中,身边亲人则在这一夜同坐一桌,团圆相守。中秋之美在于岁月静好,也在于这些生生不息、流传久远的习俗。
月饼是中秋不可或缺的美食符号,最早的月饼献祭月神,祈求赐福。仪式结束后,再将月饼均分给家人品尝,寓意“合家团圆”。月饼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简素小饼变成了今天花样繁多、南北口味俱全的“团圆味道”。
准备低筋面粉、转化糖浆、花生油、枧水,再选好内馅——比如肉松、咸蛋黄、沙拉酱。和好面团静置,让水油面充分融合;肉松和蛋黄用沙拉酱调和,拌匀成团。面团分撮,压扁包馅后揉成小圆球,放入沾了面粉的月饼模定型。烘烤5分钟定型再刷蛋液,调整温度、烘烤20分钟左右。晾凉密封回油后,月饼皮软馅香,细腻可口,一丝一缕都是思念的味道。
桂花糕也是许多南方家庭在中秋桌上的“第二主角🎭️”。软糯的糯米,清香的桂花,甜而不腻又沁人心脾。和月饼搭配,一甜一糯,配着茗茶、桂花酒,温婉恬淡中度过一个暖心的秋夜。
制作桂花糕时,先将糖和水搅拌溶解,加入油继续搅拌,筛入糯米粉和澄面粉无颗粒,混合后倒入刷油的方盘,轻震出气泡。室温静置40分钟,再包保鲜膜上锅蒸30分钟。完全冷却后冷藏一小时脱模,切成小块。上桌前淋一层糖桂花,蜜意芬芳满屋。
祭月是中秋节的重要礼仪。从古至今,民间都流传着在中秋夜祭拜月神的习俗。人们把丰盛的时令水果、月饼、桂花等供品整整齐齐摆放,插上香、点起蜡烛,面对皎洁的月色细声寄语。随着时代发展,祭月形式变得更加多元,但那份对圆满、和谐、幸福的虔诚始终未变。
中秋夜不仅有明月,还有各种美轮美奂的花灯。芝麻灯、蛋壳灯、鱼鳞灯、谷壳灯、刨花灯……这些富有民间智慧的传统花灯装点着夜晚,也装点着孩子们的节日记忆。如今,很多城市还会举办中秋花灯展,走进人潮中,既能融入喧闹,也能感受团圆。
中秋节是感恩与团聚之时,走亲访友应带上一份心意。哪怕只是几块月饼、一些水果,也是对彼此关系的珍视,代表着祝福与谢意。空手而来在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不礼貌,会让对方感觉被“轻视”,失去节日的情味。带着礼物🎁走亲访友,让你的人情世故更加圆润,收获一份浓浓的节日情谊。
中秋团圆夜最忌讳的是家中发生口角、不和睦。古人说,“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佳节时节,人心向善,万事圆满。若在中秋当天闹矛盾,不适只破坏气氛,甚至被认为是下半年的不顺预兆。在这个夜晚,无妨放下纷争,握紧亲情,赏月共饮,岁月才会静好,团圆才是长长久久。
北方与南方的中秋习俗有所不同。南方多在夜晚家人围坐,月下饮茶品桂花酒、吃桂花糕,重赏灯;北方则主打吃团圆饭,月饼佐美酒,有些地方还会制饼分饼、设供祭月等。现代家庭可以创新传统活动,如家庭DIY月饼、举办主题赏月聚会,甚至拍照打卡“最美月色”比赛,延续节日的仪式感。
过好中秋,不只在于仪式的盛大,更在于心意的投入。用心做两样佳肴,用心做两件传统事,把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温情记忆温柔延续。家庭团圆,朋友聚首,相互包容理解,就是最大的鸿福与祈愿。明月千里共婵娟,最是团圆中秋夜。无论你身在何处,但愿这份中秋习俗的温度都能为你点亮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