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周一清晨,“老杨鸡排”摊位前还没开始排队,杨师傅就踩着小凳子,把三张A3大小的检测报告贴在了最显眼的玻璃窗上。报告右上角印着当地权威检测机构的红色公章,下方的检测项目栏里,“酸价≤3mg/g”“过氧化值≤0.25g/100g”等关键指标后都打了醒目的对勾,旁边还附着检测日期——2025年10月8日,正是上周用油争议发酵后的第三天。
一周前,有网友质疑杨师傅的炸鸡用油“颜色发黑、可能反复使用”。话题登上本地热搜后,虽然他当时承诺“一天换3次油”,并展示了换油记录,但仍有部分顾客心存顾虑。“那几天晚上都睡不好,就怕大家觉得我家鸡排不安全。”杨师傅揉了揉眼睛说,为了彻底打消疑虑,他特意自费将当天炸过鸡排的油、刚出锅的鸡排样本一起送到了市食品药品检验所,花了500多块检测费。等待结果的三天里,他每天还是按点换油,并拍视频发朋友圈让大家放心。
上午10点,摊位前渐渐排起长队,不少顾客路过时都会停下看一眼检测报告。“以前就常来买,看到报告更踏实了!”上班族小李指着报告上的“酸价”指标问:“杨师傅,这个数越低越好吧?”杨师傅赶紧接过话:“对!检测的师傅跟我说,酸价越低说明油越新鲜,我这报告上才1.2mg/g,远低于国家标准的3mg/g,证明油没反复用。”他还顺手拿起旁边的透明油桶:“你看这是今天刚开的新油,颜色清亮,炸到中午1点就换掉,到时候我喊你来看换油过程!”旁边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特意用手机拍下检测报告:“之前刷到质疑的视频还犹豫要不要来,现在看到报告,孩子想吃就敢买了。”杨师傅见状,又从抽屉里拿出一沓打印好的检测报告复印件:“您要是不放心,拿一张回家看,上面还有检测机构的电话,能查真伪!”
这一幕被路过的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看在眼里,他们主动上前查看了报告原件,还现场抽检了正在使用的食用油。“检测报告真实有效,而且杨师傅的换油记录很详细,从早上10点到晚上11点,分三个时段换油,每次都有照片记录,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工作人员笑着对排队顾客说:“大家可以放心买,我们也会定期来抽检,保障大家吃得安全。”
其实,在晒出检测报告之前,杨师傅已经悄悄升级了“透明化操作”:他在摊位旁装了一个小黑板,每天早上写下“今日新油开封时间”,中午、下午换油后也及时更新;还把之前文旅局帮他协调的“分时段营业”调整得更灵活,上午10点到12点、下午2点到4点客流较少时,他会主动给油桶盖好防尘罩,避免落灰;甚至还准备了一次性手套🧤和纸巾,方便顾客拿取鸡排时使用。“之前文旅局的同志跟我说,做小生意要‘用心’,不仅要口味好,还要让大家吃得放心。”杨师傅感慨,这次的争议虽然让他捏了把汗,却也让他明白“透明才是最好的信任剂”:“以前觉得换油是应该的,没必要特意说,现在才知道,把这些细节亮出来,大家才会更认可你。”
下午1点,到了约定的换油时间,杨师傅关掉炸炉,将剩下的油全部倒进专用废油桶,又打开一桶新油倒进去,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旁边几位顾客全程看着,有人还拍了视频:“这换油频率,确实没话说!”杨师傅擦了擦手上的油:“以后每天都这样,换油就喊大家看,检测报告到期了我再去做,保证让大家吃得安心。”
傍晚收摊时,杨师傅数了数营业额,比争议前还多了200多块:“好多顾客说是看了检测报告特意来的,还有人帮我转发朋友圈,说‘实在老板值得支持’。”他笑着把检测报告小心翼翼地收起来:“这报告我得好好留着,下次再有人质疑,我就拿出来给他们看——做生意靠的就是诚信,一点都不能马虎。”
这场“从质疑到信任”的小插曲,也让周围的商户受到启发。旁边卖烤串的张师傅第二天就学着杨师傅的样子,把自家的肉串检测报告贴在了摊位上:“看到杨师傅这么做,我也觉得应该让顾客看着放心,以后咱们这条街都搞‘透明化经营’,生意肯定越来越好!”
如今,“鸡排哥晒检测报告”的视频在本地『社交平台』上获得了上千个赞,有网友评论:“这才是小商户应对质疑的正确方式——不回避、不辩解,用事实说话。”也有人说:“从文旅局劝休息,到自己晒检测报告,杨师傅的做法让我们看到,用心做事的人,总会被大家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