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正通过创新和产业链升级给美国带来新一轮冲击。文章作者大卫·奥托和大卫·汉森是研究中美经济互动的专家,他们早年就曾撰写过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美国制造业影响的报告。
2025年7月14日,这篇文章在纽约时报首页发布,中文版随后跟进,标题改为“中国冲击2.0比上一次严重得多”。文章直指美国当前面临的痛点:制造业岗位流失、供应链卡脖子和技术领先地位动摇。
回顾2000年初,美国制造业受到“中国制造”的巨大冲击,从1999年到2007年间,大约四分之一的美国制造业岗位消失。弗吉尼亚州马丁斯维尔的家具厂和北卡罗来纳海波因特市的运动衫产业都因中国廉价商品而遭受重创。那时的“中国冲击1.0”主要依靠低成本和大规模生产,影响了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然而,2025年的“中国冲击2.0”已经不再是靠低价竞争。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占全球的58%,远超欧洲和美国总和。山东锐图激光生产的金属加工设备性能与德国产品相当,但价格仅为十分之一,即便加征关税,客户仍争相订购。此外,敦煌网在美国的下载量大幅增长,家电、安防等品类交易额激增,甚至定制阳光房这样的大件产品,美国客户也请中国厂家现场测量尺寸,因为东南亚工厂无法达到同样的精度和效率。
第一次冲击主要是抢走了美国人的饭碗,而这次则直接动摇了美国的技术根基。以前,美国可以将纺织、玩具等产业转移到东南亚,但现在供应链已与中国紧密绑定,难以分离。2025年美国加征关税后,寻找替代供应商变得困难重重,佛罗里达的一个客户直言“找不到替代品,离不开中国工厂”。
这种依赖并非偶然。中国拥有全球最集中的产业带,如山东聊城的轴承、济南的激光器和珠三角的电子元件,配件齐全且设计变更迅速,这是越南和印度难以企及的。更令美国不安的是,原本想“卡中国脖子”,结果反而被反制。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贸易逆差比2017年关税战前增加了50%,彼得森研究所估计,92%的关税成本最终由美国消费者承担,每个家庭每年多支出1200美元💵。此外,2025年美国制造业又失去了3.3万个岗位,汽车和电子等耐用品企业裁员最为严重。
面对新的挑战,美国仍在沿用老办法应对,而中国早已转向新战场。奥托和汉森呼吁美国不要拘泥于过去的经验。如今,中国在5G专利、『新能源』电池市场和『芯片』设备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相比之下,美国仍在考虑是否加征钢铝关税,甚至讨论对进口汽车征税,这些措施已被现实证明无效。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预测,仅对中国加征关税就可能导致2025年美国通胀上升0.8%,经济增速下降1.2%。同时,美国的技术封锁政策也未能奏效,中国自主研发的28纳米制程『芯片』和磷酸铁锂电池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优势。
美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不仅在于缺乏移民劳工,还因为税收政策调整导致可再生能源企业受挫。第一次冲击时,美国尚能依靠规则优势反击,但现在中国在创新和产业链上的稳固地位使美国的老办法不再有效。这种无力感才是美国真正焦虑的原因。因此,纽约时报的文章强调,“中国冲击2.0”比1.0更为猛烈,中国正在以创新能力重构全球规则,而美国还在纠结如何将中国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