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箱里装满亲手捡拾的小土豆,游客李先生笑着拉住还在弯腰寻觅的妻子:“别捡了,给后面来的人留点,咱够吃就行。”这片普通的土豆地里停着来自天南地北的车辆,男女老少弯腰蹲在田间,小心翼翼地从土里扒拉着什么。这不是农田的日常劳作,而是一群游客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的一次特殊旅行体验——免费捡拾农户不要的小土豆。
“随便捡!”农户抱来一摞透明塑料袋往地上一放,豪爽地招呼着大家。一时间,这片土豆地变成了“欢乐农场”,成了游客们旅途中的意外惊喜。这个秋天,前往内蒙古旅游的游客们意外收获了一份特别的快乐。在乌兰察布的道路旁,不少游客发现了一片可以自由捡拾土豆的田地。“这些都是主人家不要的,而且是提前经过同意才去捡的。”一位游客分享道。这些小土豆因个头偏小,在市场上卖不出好价钱,农户们索性大方地邀请路过的游客亲自下地捡拾。对于游客而言,这不仅是旅途中的一份意外收获,更是一种贴近当地生活的独特体验。
乌兰察布素有“中国薯都”的美誉,这里的土豆种植在冷凉地带,日照充足,水分少,口感绵甜,是当地重要的农产品。在察右后旗,一种名为“后旗红”的马铃薯因火山灰的滋养而口感粉糯、营养富集。但过去,这些优质土豆常常面临“种得好、卖不出”的困境。随着当地劳模郭晨慧等“新农人”的努力,通过打造“火山IP”、设计特色包装,让“土疙瘩”摇身变为深受欢迎的伴手礼。
这份土豆随便捡的豪爽,折射出的是内蒙古人淳朴实在的待客之道。当地农户的想法很简单:东西放着没用,不如给用得上的人,还能落个热闹。有网友分享类似的经历:“我前年去内蒙古通辽,路过一个瓜地,天热得不行,农户看我们停车喝水,直接摘了俩西瓜给我们,说自己种的,不值钱。”这种不把小便宜当回事、更怕浪费的心态,体现了内蒙古人乐于分享的性格特质。
游客免费捡土豆实际上是一种双赢的举措。对农户来说,这种小土豆收购商给的价特别低,拉去卖还不够油钱,通常要么留着自己吃,要么就留在地里当肥料。让游客捡走,既避免了浪费,又省去了自己清理田地的麻烦,为下一轮种植提供了便利。对游客而言,不仅能体验到收获的乐趣,还能带走一份新鲜、绿色的内蒙古特产。“这种小土豆比大的面,炖菜、煮土豆泥都好吃”,一位了解情况的网友如是说。
在提供捡土豆体验的同时,内蒙古也在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今年4月,自治区公安厅、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四部门联合发布通告,严厉打击破坏环境资源的违法行为。在乌兰哈达火山群等景区,官方明确提示游客禁止携带铲子等工具进行任何挖掘,但允许捡拾地表散落的小玛瑙留念。“挖掘行为会在地表留下坑洞,严重破坏脆弱的草原生态,每一处伤痕都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景区提示中这样写道。
内蒙古近期启动了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旨在保障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相关部门呼吁游客警惕“不合理低价”陷阱,坚持理性消费,同时加强监管与快速处置,确保做到快速响应、即诉即办。在这种背景下,农户自愿提供小土豆给游客捡拾的暖心行为,与官方的努力形成呼应,共同提升了旅游体验。有时候旅行的意义,不是看了多少美景,而是遇到了多少温暖的人。回到那片欢声笑语的土豆地,游客们手中的塑料袋已经装得满满当当。有网友感叹:“这次内蒙古上大分!”不只是因壮丽的草原和火山,更因这片土地上实在的人心——农户们不吝分享,乐意看到自己土地上的产出被人珍惜,哪怕自己并无多少收益。金黄的小土豆带着泥土的芬芳,将被带回天南地北的厨房,化作餐桌上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