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行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乐观预期达到了新高度,AI生态正成为国产『芯片』崛起的强劲引擎。高盛集团在10月5日发布的报告中,将中芯国际H股目标价上调至117港元,华虹『半导体』目标价也大幅上调34%至117港元。这已是该机构近一个月内第四次上调两家公司目标价。此次调整使得两家中国领先的晶圆代工企业获得了相同的目标价。中芯国际A股目标价也被上调至211元人民币。
报告指出,『DeepSeek』近期发布的实验性新模型『DeepSeek』 V3.2-Exp显著降低了训练和推理成本,使其API费用下降超过50%。高盛认为,这将有效降低AI技术的应用门槛,推动更广泛的商业落地。『DeepSeek』 V3.2-Exp引入了创新的DSA技术,显著提升了处理长文本时的训练和推理效率。最直接的结果是成本大幅降低,目前其输入成本已降至每百万token 0.2-2元人民币,输出成本为每百万token 3元人民币。这种高效AI模型的推出,将极大地降低AI技术的使用门槛。
中国本土AI生态系统正展现出强大的协同效应。随着深求新模型的发布,包括寒武纪、华为昇腾和海光信息在内的本土『芯片』供应商迅速宣布,其产品已完成对『DeepSeek』 V3.2-Exp的适配。这种『芯片』供应商与模型开发者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了一个快速迭代的开发闭环,确保了『芯片』算力得到最优化利用。
尽管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的核心产能集中于成熟制程,而非最先进的AI GPU或ASIC,但高盛认为,两家公司仍将从AI驱动的需求增长中获得长期发展动力。AI的普及将带动一系列外围『芯片』需求的增加,如用于『数据中心』的电源管理『芯片』,以及用于各类AI设备的蓝牙/WiFi、图像传感器、射频及微控制器等。这些『芯片』大多采用成熟制程,正是两大晶圆厂的业务核心。
为应对日益增长的需求,两家公司均在稳步扩张产能并进行技术升级。高盛指出,中芯国际正在扩大其7纳米/14纳米产能,而华虹『半导体』则已宣布计划在其下一座晶圆厂中迁移至28纳米,并可能在未来进一步推进技术。华虹『半导体』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显示,公司销售收入达11.07亿美元💵,同比增长18%,毛利率回升至10.1%。公司55nm eFlash MCU和48nm NOR Flash产品均已进入规模量产阶段。
高盛的报告发布后,市场迅速给出积极反应。国庆假期后首个交易日,港股『半导体』板块整体上扬近4%,中芯国际股价涨幅超过9%,创历史新高。华虹『半导体』港股单日成交额达57.22亿港元,突破历史纪录,盘中一度触及81.8港元。衍生品市场亦出现剧烈波动,中芯瑞银六三牛M早盘价格飙升100%。宏光『半导体』、芯智控股、上海复旦等关联标的也出现明显拉升,显示资金对国产『半导体』链条的信心正在凝聚。
高盛对华虹『半导体』目标价的大幅上调,主要基于68.8倍的2028年预期市盈率(此前为51.5倍)折现得出。更高的估值倍数反映了“中国『半导体』公司的持续重估”。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有利环境也是高盛看好两家公司的重要因素。国家大基金三期注资超1600亿元,聚焦设备与材料国产化。政策层面明确要求2025年汽车『芯片』自主率突破80%,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市场指引。华虹『半导体』目前车规级IGBT月产能已达1万片,深度绑定比亚迪、特斯拉供应链,技术壁垒不断强化。
与此同时,国内主要科技公司也在积极投入AI基础设施建设。阿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云与AI基建,腾讯2025年AI资本开支或达千亿元级别,直接拉动对HBM、DDR5及配套电源管理『芯片』的需求。这些大规模投资将为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等本土晶圆代工厂带来持续稳定的订单需求。
尽管高盛等外资机构频频释放乐观信号,但也有观点提示需警惕外部评级上调背后的资本运作意图。高盛对中芯国际的估值模型基于更新后的62.9倍2028年预期市盈率,旨在反映“中国『半导体』板块正在进行的重估”。对于华虹『半导体』,高盛指出其2025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高达108.3%、Fab9新厂推进顺利,因此将2028-2029年净利润小幅上调。对于中芯国际,高盛因预期第三季度营收环比增长5%-7%,叠加国家补贴落地、消费电子复苏及AI『芯片』需求放量,维持“买入”评级并逐步抬升目标区间。
然而,『半导体』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全球竞争格局也在不断变化。投资者在乐观之余也应注意到,技术迭代风险和市场需求波动可能对业绩产生影响。根据高盛的预测,到2030年近70%的『芯片』将与AI相关。中芯国际与华虹『半导体』凭借在成熟制程和特色工艺领域的优势,有望在这一波AI浪潮中占据有利位置。全球『半导体』销售额预计到2030年突破万亿美元💵,中国『半导体』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