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庆假期的惠州海滨,一场关『于海』鲜价格的争议以661元的账单和400元的退款告一段落。游客杨先生删除投诉视频后,这场“海鲜刺客”事件看似平息,但市场上的讨论仍在继续。消费者指责商家在点餐时未明确告知价格,剥夺了知情权;而商家则坚称已明码标价,并且实际收费低于标价。400元的退款更像是为了平息舆情的妥协。网友们的分析揭示了另一个关键问题:3斤蛏子和2.4斤螃蟹的实际份量与视频中展示的情况严重不符,资深食客估计这些海鲜的价值不超过200元。这种份量争议是海鲜消费投诉中的常见问题。
旅游餐饮中潜藏的套路值得警惕。从青岛的38元大虾到三亚的海鲜调包,宰客手段变得越来越隐蔽,从直接涨价升级为重量虚标和品类混淆。商家常以租金高、进价贵为借口,但这不能成为规避监管的理由。此前,三亚某海鲜店因偷换死海鲜被罚款50万,证明了成本压力不能成为违法的借口。更令人担忧的是,当消费者寻求帮助时,市场监管所的电话却无人接听,街道办也只是回应说会协调处理。
400元的退款或许能解决个案,但无法根治行业顽疾。广东推行的“溯源公平秤”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但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更多细化措施,如全程录像称重、同步标注品级、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等。只有违法成本高于获利,才能有效遏制商家的侥幸心理。
旅游消费的信任基础不应依赖事后退款。人们期待在国庆旅行中不仅能欣赏风景,还能享受明码实价的服务。惠州海鲜餐争议的真正解决,需要监管部门拿出权威结论,确保“明码标价”不仅是商家的说法,更是消费者可以信赖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