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6日,青岛黄岛区万达广场的一顿寻常晚餐被三副冰冷的手铐打断。一名年轻男子正与女友吃饭时,三名民警突然闯入,未亮证件、未作解释,一句“抓的就是你”,便将其戴上手铐带走。六分钟后,民警折返,解铐道歉——抓错了人。原因令人错愕:系统将男子女友的人脸误判为一名13岁走失女孩。
这短短六分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技术效率与执法尊严之间的巨大裂痕。事件起于一起走失案。警方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比对,发现该女孩与一名男子同行,多次拨打其电话未果,对方甚至拉黑警方来电。在家长确认照片“高度吻合”后,民警迅速行动。技术提供了线索,电话拒接加剧了怀疑,执法果断推进。然而,当系统出错、程序失当,公民的尊严便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瞬间剥夺。
这并非孤例。最高检曾披露,有嫌疑人以“人脸识别准确率非100%”为由当庭翻供,迫使检方用刷卡记录、行动轨迹等补强证据。美国更有多起悲剧:孕妇被误捕关押11小时,无辜男子因AI误判被羁押16个月。技术不是神谕,它会犯错,尤其在光线不佳、角度偏差或数据库不全时,误识别率显著上升。青岛事件中,系统竟将成年女性♀️与13岁女孩判为同一人,暴露出算法在年龄、特征变化上的脆弱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执法的“算法依赖”。《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人脸识别不得作为唯一验证方式,必须结合其他证据交叉印证。可现实中,部分基层民警将系统提示视为“铁证”,忽视程序正义。青岛民警未出示证件、未告知权利、未核实身份,便直接采取强制措施,已违反《人民警察法》和办案程序规定。技术本应是助手,却在某些场景下成了“决策者”。
问题在于,制度与执行之间存在落差。国家法规强调“合法、必要、最小影响”,要求事前评估、数据本地存储、提供替代验证方式,但并未强制建立“技术预警—人工复核—现场处置”的标准化流程。地方也未见公开的纠错补偿试点。误抓之后,道歉或有,赔偿难寻,追责更无下文。青岛当事人接受道歉后悄然离开,维权成本高、救济渠道模糊,多数人选择沉默。
技术越强大,程序越要审慎。我们不能因效率牺牲公正,更不能让公民成为算法试错的代价。执法机关应立即建立“双审机制”:系统报警后,必须由两名以上民警复核图像、轨迹、身份信息,确认无误方可行动。对涉及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必须全程录音录像,事后可查。设立快速澄清通道,对技术误判事件,应在24小时内公开说明,主动致歉,并探索精神损害补偿机制。
科技的意义是让社会更安全,而不是让每个人都活在被误认的恐惧中。当机器开始“指认”人类,我们更需坚守一条底线:再先进的算法,也不能凌驾于人的尊严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