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曾经是中国大豆出口的主要供应国,占比高达40%。然而,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中国开始转向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采购大豆,导致美国农场仓库里堆满了滞销的大豆,农民面临着巨大的亏损。特朗普政府不得不四处寻找新的市场,以弥补失去中国市场的损失。
特朗普政府派遣代表团前往非洲、东南亚和印度等地推销美国大豆。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哈塞特甚至公开呼吁全球所有大豆客户购买美国大豆。然而,这些努力并不容易成功。例如,印度虽然人口众多,但其农业保护政策较强,莫迪政府不会轻易开放市场,否则可能引发农民抗议和选票流失。
尽管如此,美国还是在一些国家取得了一些进展。孟加拉国增加了对美国大豆的进口量,越南也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承诺购买大量美国农产品。尼日利亚也被纳入推广名单,美国代表团亲自前往推广用美国大豆养鱼。此外,加拿大总理卡尼访美时,白宫也将重点放在了贸易议题上,外界普遍认为特朗普会借机施压加拿大增加大豆进口。
即便如此,这些努力仍然难以填补中国市场留下的巨大缺口。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过去五年,中国市场贡献了美国大豆出口的40%以上。这不仅仅是几十万吨的问题,而是几千万吨的生意。即使全世界都给点面子,这个缺口依然难以补上。
为了缓解农民的压力,特朗普计划动用100亿到140亿美元💵的援助金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这笔钱将从关税中扣除,但这种做法被批评为治标不治本。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直言,政府的补贴只是创可贴🩹,而不是治病药。农民真正需要的是稳定的市场。
问题的核心在于,中国市场的替代性几乎为零。中国不仅是大买家,而且买得稳定。南美国家已经趁机接盘,中国进口商签下了长期采购协议。即使未来中美再谈,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规模。特朗普政府在拖延中错失了一个黄金周期,美国农民眼睁睁看着南美大豆占据中国货架,而他们的仓库却堆成了山。
更深层的问题是,美国的农业依赖出口,而出口的命脉被政治绑架。华盛顿可以挥舞关税大棒,却救不了农民的账本📒。美国农民正在用自己的收入为白宫的地缘冒险买单。这一幕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印度、孟加拉、越南等国家也明白,他们不会永远当美国的“救火队”。美国的贸易政策缺乏稳定性,今天拉你进来,明天可能又翻脸制裁你。谁愿意当这种临时替身?世界市场不是美国想转移就能转移的。中国花了几十年时间建立了稳定、成熟、可预测的供应链,美国以为靠政治喊几句口号就能重塑格局,简直是天真。
美国农民此刻最希望听到的,不是特朗普的演讲,而是中国的订单。那才是真正能救他们的“强心针”。可惜,世界已经变了。巴西港口在扩容,阿根廷农场在增产,越南、印尼的饲料厂都在签南美合约。美国再想回到从前,代价恐怕比关税还高。
这场“全球找补行动”看似忙碌,实则徒劳。印度不敢贸然开放市场,孟加拉的体量太小,越南买点意思意思,尼日利亚还在试吃阶段。唯一真正能买得起、买得多的中国市场,已经走远了。而特朗普口中的“强国农业”,此刻只能依靠财政输血苟延残喘。这场闹剧告诉世界,靠政治修补经济,就像用口号修补漏水的船,能喊几句,但救不了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