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昱能拿出新战术,而孙颖莎看起来没有,并非因为谁更厉害或教练水平有问题,而是国乒因材施教的智慧体现。王曼昱需要通过变化来突破,孙颖莎则需将自身优势磨砺到极致。
在WTT中国大满贯女单决赛中,王曼昱采用了一套精心准备的新战术,其中最关键的变化是频繁使用中间位反手发球。这一变化直接打乱了孙颖莎熟悉的接发球节奏,使其无法顺利发动高质量的上手抢攻,正手暴冲的威力被很大程度上遏制。王曼昱的反手发球与其技术体系紧密衔接,发球后她能更好地利用自己护台面积大的优势,顺畅地衔接正反手爆冲。这套打法将比赛更多引入中远台相持,通过加强球的旋转和精准的落点控制,特别是左右两个大角度的调动,针对孙颖莎身高不高、护台面积相对有限的特性。
数据显示,这套战术非常成功。王曼昱通过反手发球直接得到7分,并创造了12次主动上手机会。在决定性的第六局,她甚至打出了11比2的悬殊比分。邓亚萍在点评时也指出,王曼昱的发球变化击中了孙颖莎接发衔接的软肋,是破局的关键。
王曼昱的战术革新源于她所处的阶段和自身技术特点。她身高臂长,退台后的相持能力强,但衔接速度相对较慢。此前与孙颖莎等主力选手交锋时,她胜少负多,必须找到新的突破口。她的主管教练徐辉为她量身定制了“补短板”的方案,重点强化了前三板技术,特别是正手短球和反手长球的发球体系。这是一种“对症下药”式的技改,目的是不让对手轻易上手,为自己创造进攻机会。这次比赛中,她还刻意在热身赛中隐藏了这套反手发球战术,直到关键决赛才突然启用,收到了奇效。
相比之下,孙颖莎的战术核心在于将其独特优势最大化。她的正手杀伤力在女子乒坛独树一帜,近台衔接速度极快。教练邱贻可为她制定的策略是主打“冲和拼”,不断强化和打磨她这些与生俱来的强项。这是一种“扬长避短”的思路。孙颖莎的体系讲究“以不变应万变”,试图用极致的进攻质量压制所有对手。在这场比赛的第五局,面临再丢一局即落败的绝境时,孙颖莎迅速调整了发球角度,通过长短结合顽强地扳回一局,证明她具备临场应变的能力。
两位运动员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这直接影响了她们的战术选择。王曼昱正处于寻求突破的关键时期,必须依靠战术创新来“撕开缺口”。而孙颖莎作为世界第一,处于职业生涯的巅峰期,首要任务是保持稳定性,将现有优势磨砺到登峰造极。如果此时让孙颖莎放弃赖以成名的正手优势,去大量练习反手发球,反而是本末倒置。
国乒教练组的高明之处在于这种因材施教的能力。他们不会用一套固定的模式要求所有运动员,而是根据每位选手的技术特点、性格气质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量身定制成长路径和战术体系。历史上,马琳为陈梦设计发球假动作,『肖战』帮张继科练就“无理球”,都是成功案例。
王曼昱此次的胜利让人联想到乒乓球的历史。2000年悉尼奥运会男单决赛,孔令辉在决胜局中突然改用反手发球,成功打乱了瓦尔德内尔的节奏,最终成为中国第二位男子大满贯得主。二十五年后,王曼昱在关键决赛中采用相似的策略并取得成效,体现了战术创新在乒乓球这项运动中的永恒价值。
王曼昱的战术突破还得益于细节上的精心准备。她的反手发球以逆旋转为主,配合直线短球和斜线长球的组合,旨在限制孙颖莎擅长的反手拧拉,迫使她采用搓球过渡。此外,王曼昱在2025年初更换了以其反手稳定性著称的蝴蝶VISCARIA FL款底板,这可能也为她执行新战术提供了更好的器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