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什邡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临近中午,不少市民正在办理事项、咨询政策。窗口工作人员胡红珊对照政策耐心讲解失业保险金的申领要求,提醒大家工作变动要及时报告。此前出现的失业保险金冒领问题让她格外谨慎,确保保险金发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
四川省人社部门系统筛查中发现异常:什邡市有社区干部在职期间领取失业保险金。什邡市纪委监委迅速展开调查,发现雍城街道一名社区干部杨某某从某公司离职后曾申领失业保险金,后来当选为社区干部每月领取固定工资。然而,杨某某并未如实报告就业情况,违规领取失业保险金长达17个月,共计2.77万元。
什邡市纪委监委联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委组织部等组建工作专班,对村(社区)干部违规领取失业保险金等社会救助领域突出问题展开专项排查。通过调取2014年以来什邡市村(社区)干部的任职信息与同时段失业保险金领取人员信息进行比对,确认43个村(社区)的119名基层干部隐瞒真实收入违规领取失业保险金、失业救助金,金额共计150余万元。
村干部有稳定且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收入,显然不属于失业人群。尽管冒领行为并未挤占其他人应得的份额,但失业保险金是保基本、兜底线的政策性资金,必须严格按照要求使用。
师古镇村干部王林听到“风声”后心里咯噔一下。她30多岁,2025年被选为村妇女主任,辞去原本的工作时,公司提醒她可以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她当时不了解相关政策,以为是一笔福利便申请了,每月发放1000多元。当上村妇女主任后,她觉得自己已经不属于失业人员,但这件事没人提起,她以为就这么过去了。
调查发现,大多数村干部确实从原工作单位离职时处于失业状态,但在《失业保险金申领承诺书》中规定了要及时向经办机构报告工作变动,却没有人主动报告。王林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表示如果是村里的一笔支出,她会仔细了解相关政策,确保资金正确发放。
随着调查深入,制度的疏漏也逐渐清晰。人社部门审核失业保险金申领资格主要依据是否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及有无工作单位为其缴纳社保。然而,村干部大多没有劳动合同、自行缴纳社保,在系统里被认为是“符合资格”。村干部的任职动态并未与人社部门的信息系统互通,导致后续的任职情况无法掌握,未能及时停止发放。
还原事件全貌后,如何正确处置成为关键。一方面,不正之风必须狠刹;另一方面,大部分案件违规领取金额较小,主观故意性较轻。什邡市纪委监委决定鼓励相关干部主动说清问题。师古镇纪委书记范光华向王林解释相关规定,王林退还所有款项并接受批评教育。
最终,什邡市纪委监委综合性质情节、认错态度、后果影响等方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分类甄别处置。先后有105人主动向组织说清问题,立案24人,给予党内警告⚠️处分24人,违规领取资金全部追回。处理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敲响警钟、补上缺漏。
事情查清后,王林放下包袱,工作状态改变,三天两头往困难老人家中跑。忙碌之余,她更加注意把帮扶政策读懂,资金事项公开。胡红珊的工作也有变化,什邡市纪委监委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制发《监察建议书》,提出建立健全失业保险申领全流程监管等制度、措施。全省失业保险业务经办信息系统正在升级,以后在职人员申领时将自动弹窗提示并阻断业务办理。
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四川省将村(社区)专(常)职干部在职期间违规领取失业保险待遇问题纳入全省失业保险基金管理问题专项整治范围。专项行动期间,全省共核查2014年以来村(社区)专(常)职干部28.81万人,向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移送问题线索227件。截至目前,全省范围基层干部多领取的相关资金已全部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