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拆原建”能否激活老破小?房产专家:它将成危旧房改造主流路径 美好愿景与现实挑战。你有没有想过,每天早上被楼上大爷的咳嗽声吵醒,晚上被隔壁熊孩子的钢琴声轰炸,周末想睡个懒觉都成了奢望,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更别提那摇摇欲坠的预制板,让人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哪天一觉醒来,就和楼一起“塌”了。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全国有多少人正住在这样的“定时炸弹”里?
最近,“原拆原建”这个词火了。听起来很美好,开发商不愁地,政府不愁钱,老百姓喜提新房,简直是三赢的局面!但仔细想想,这真的是解决老破小问题的“灵丹妙药”吗?还是又一场“画饼充饥”的闹剧?
“原拆原建”就是把老房子拆了,在原来的地方盖新的。这主意一听就让人心动,尤其是对于那些住在老破小里的居民来说,简直是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问题来了,资金从哪儿来?有人说,开发商出钱,政府给政策,老百姓坐享其成。听起来很美好,但开发商也不是慈善家,他们要赚钱。怎么赚?当然是从多出来的楼层里赚。原本6层的楼改成12层甚至18层,容积率翻倍,开发商把多出来的房子拿去卖,这才能回本。
这样一来,小区人口密度一下子增加这么多,停车位够吗?绿化面积够吗?上下班高峰期会不会堵成狗?这些都是现实问题,不能光想着住新房,忘了生活质量。另外,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原拆原建”,总有一些人不愿意搬走,或者对补偿不满意,这些人怎么办?钉子户?强拆?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再者,老房子拆了,居民住哪儿?过渡期怎么安排?补偿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要提前考虑清楚,否则很容易引起纠纷。有人说,“原拆原建”是三方得利的好事。开发商赚钱,政府得口碑,老百姓住新房。但真的是这样吗?开发商当然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不用花大价钱买地,就能在市中心拿到优质地块,盖高层住宅,利润空间巨大。政府也能从中获益,一方面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增加了税收,缓解了财政压力。但老百姓呢?真的能从中获益吗?表面上看,老百姓是住上了新房,生活质量提高了。但实际上,他们也付出了代价。小区人口密度增加,生活空间变小,出行更加拥堵,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影响。而且,如果开发商偷工减料,或者房屋质量出现问题,老百姓的利益就很难得到保障。
“原拆原建”当然是一种解决老破小问题的办法,但绝不是唯一的出路。其实,对于那些房屋结构还算完好的老旧小区,完全可以通过加固改造的方式来改善居住环境。比如加装电梯,改造外立面,完善基础设施等等。这样既能改善居住条件,又能保留老小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当然,对于那些房屋结构已经严重老化,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小区,就必须拆除重建。但在拆除重建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意愿,制定合理的补偿方案,确保居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有人说,“原拆原建”是楼市的“续命神药”,可以刺激房地产市场,带动经济发展。但这种说法靠谱吗?要知道,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了调整期,靠“原拆原建”来刺激楼市,无异于饮鸩止渴。“原拆原建”还会加剧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导致房价上涨,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公。
“原拆原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变成一场新的“圈地运动”,让开发商赚得盆满钵满,让老百姓背负沉重的负担。所以在推进“原拆原建”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居民的意愿,制定合理的补偿方案,确保居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同时,还要加强监管,防止开发商偷工减料,确保房屋质量。只有这样,“原拆原建”才能真正成为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质的好事,而不是一场新的“割韭菜”游戏。
说到底,解决老破小问题,不能只靠“原拆原建”这一招鲜。我们需要的是更加多元化的解决方案,是更加完善的政策保障,是更加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老旧小区的改造绝非一蹴而就,这条路还很长,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