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日发布了一项通知,2026届本科毕业生可以用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结题、学术论文发表、发明专利授权四类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这一政策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很多学生都希望能少写一篇论文就能毕业。然而,这项政策并非易事。
替代成果有严格要求。首先,成果必须是在校期间获得,并且第一完成单位是南航。学生必须是核心完成人,辅助工作如资料收集和数据录入不能用来申请。此外,成果需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获得,完整包含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实施等流程,并体现专业能力。具体到四类成果,要求也各不相同:
- 高水平竞赛获奖:需代表学校参加Ⅰ级、Ⅱ级竞赛并获得相应奖项。团队项目中,只有排名前两位的学生中的一人能申请。 - 创新实践项目结题: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级或省级项目,且工作量排名第一。如果有多位成员并列第一,也只有一人能申请。 - 学术论文发表: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学校认定的重要期刊上发表本专业论文。 - 发明专利授权:以第一授权人身份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发明专利,且专利技术点要与专业相关。
即使有了这些成果,学生还需要通过严格的审核流程。学校教务部会组织专家评审组进行现场答辩,答辩通过率不超过三分之二。答辩专家将从多个维度综合评定,包括成果与专业的关联度、学生对成果的贡献、成果创新性与价值、《替代报告》质量及答辩表现。通过答辩的学生可以直接获得毕设学分,未通过的则需要按常规流程补做论文。
实际上,南航这一政策是对“本科论文要不要取消”这一讨论的回应。据统计,近半数师生支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认为论文与培养目标脱节,尤其是应用型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实践技能,而且许多论文质量不高。不过,也有超过三成师生明确反对取消,特别是“双一流”院校的教师反对比例更高。
除了南航,多所高校也在探索类似的改革。例如,浙江农林大学允许用科技创新活动成果代替毕业论文;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允许学生用网文代替传统论文;北京邮电大学则鼓励跨专业、跨学科合作完成毕设。这些改革旨在更科学地考核本科生的能力。
对于这一政策,学生们的反应各不相同。一些学生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可以把精力放在更感兴趣的实践项目上;另一些学生则担心竞争会更激烈,毕竟成果要求高,答辩通过率又低。无论如何,这一政策为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