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哈尔滨和乌鲁木齐迎来今冬第一场雪,两地初雪日均比常年提前。与此同时,江南多地气温骤降超过10℃,冷空气席卷全国。人们裹紧外套🧥,不禁疑惑: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天为何来得更早、更猛?
北方初雪提前并非简单的寒意早至,而是气候系统失衡的信号。在全球平均气温持续攀升的情况下,强冷空气反而更加剧烈、更具破坏力。这揭示了一个深层现实:气候变暖并未让冬天消失,而是让它变得更加极端和不可预测。
冷空气南下是季节常态,但其强度和节奏正在发生变化。2024至2025年冬季,北极涛动异常,极地涡旋不稳定,导致冷空气频繁南下。拉尼娜现象也增加了我国北方偏冷偏雪的概率。气候变暖加剧了高低纬度间的温差,扰动大气环流,使得西风带波动加大,冷空气得以深入南方。这不是气候变冷,而是变暖引发的“气候乱纪元”。
公众常误以为“全球变暖=冬天消失”,一旦遭遇寒潮便质疑气候科学。然而,数据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冬季平均气温仍在上升,符合长期变暖趋势。真正变化的是极端性——寒潮过程的降温幅度更大,暴雪更强。例如,2024年11月,甘肃、内蒙古多地最低气温破历史极值;2025年初,北方多地积雪深度超12厘米。这些“冷得破纪录”的事件,恰恰发生在整体偏暖的冬季背景下。
气候系统的反馈机制正在放大风险。变暖使大气持水能力增强,每升温1℃,空气中可多容纳约7%的水汽。当强冷空气来袭,充足的水汽便转化为更强的降雪和冻雨。因此,即便降雪日数未增,单次过程的强度却显著提升。国家气候中心指出,降水正呈现“雨日减少、暴雨增多”的特征,低温事件亦如此:整体频率下降,但极端程度上升。
我们正经历的,不是传统的冷冬或暖冬,而是一个极端天气频发的新常态。初雪提前不是回归“老冬天”,而是气候失稳的征兆。未来,暖秋与暴雪、骤冷与反常高温可能交替上演。与其争论“今年冷不冷”,不如正视系统性风险。
真正的冬天,不在日历上,而在我们对气候危机的应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