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金属近期表现抢眼,现货黄金和白银均创下历史新高,全年涨幅分别接近60%和80%,远超恒生指数、标普500等其他主要资产。特别是黄金,自8月突破3500美元💵大关后迅速在10月初站上4000美元💵大关,且没有回调迹象。这一惊人的上涨速度背后有哪些因素驱动?全球机构投资者和央行将如何配置黄金?未来黄金价格还能涨多少?
世界黄金协会研究负责人安凯表示,尽管黄金今年已创下45次历史新高,但期货市场的投机性持仓和净多头头寸尚未达到历史峰值,表明市场尚未饱和。全球央行的购金趋势仍在持续,可能仍有增量资金入场空间。从3500美元💵到4000美元💵的涨幅看似迅猛,但需结合宏观经济背景客观分析。当前市场对黄金的增持仍处于“起步阶段”,且黄金的“避险+抗通胀”属性在经济不确定性上升的环境下仍具备持续吸引力,不宜单纯以短期涨幅判断市场是否过热。
回顾历史,黄金在2008年3月达成了1000美元💵的里程碑,2025年9月冲上2000美元💵,2025年5月攀升至3000美元💵,而仅过了5个月,在2025年10月又突破了4000美元💵。近期的涨势令人瞠目。安凯分析称,四大因素驱动金价:经济扩张水平、风险和不确定性、机会成本(利率)以及市场动能。美国就业市场大幅放缓,政策不确定性激增、地缘局势扑朔迷离,这些都对金价形成支撑。
从短期的机会成本来看,降息通常会推动金价上升。年内各界预计美联储至少还将降息50个基点。对于黄金这一非生息资产而言,降息意味着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降低。若降息是因经济增长乏力而非通胀大幅回落,则“经济弱+通胀存”的环境会强化黄金的双重属性,这类环境下黄金往往表现突出。
就市场动能来看,无论是央行还是机构投资者,近期对黄金的态度更为积极。不过,安凯认为当前黄金多头仓位并不极端,这可能也暗示了黄金未来的潜力。尽管黄金今年已创下45次历史新高,但期货市场的投机性持仓尚未达到历史峰值,表明市场尚未饱和,仍有增量资金入场空间。
例如,今年迄今,全球黄金ETF对黄金的增持量已超600吨,若叠加2024年的增持量,累计规模达780吨。这一规模不小,对市场已形成显著的支撑,但相较于历史上黄金牛市周期(曾单周期增持1200吨~2800吨)仍属偏低。全球央行的购金步伐仍未放缓,且分散风险的意愿不断增强,这使得黄金购买方对于价格的敏感性开始降低。
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二季度全球黄金需求报告显示,全球央行在二季度净购金166吨,增储量同比减少21%。尽管2025年全球央行的购金量或无法达到2022~2024年的历史峰值,但仍将维持在平均以上的高位,新兴市场央行成为主要推动力。巴西央行近期已宣布增持黄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2025年9月,巴西央行增持了近16吨黄金,使其黄金储备总量达到145吨。中国人民银行9月末黄金储备报7406万盎司(约2303.523吨),环比增加4万盎司(约1.24吨),为连续第11个月增持黄金。
高盛的研究提及,近期股市牛市行情分流了部分黄金ETF资金,但安凯则认为,从全球视角看,即使在股市反弹期间(如美国股市),黄金ETF仍能吸引资金流入,因为投资者既想把握股市收益,也需通过黄金对冲股市波动风险,形成“股金双配”的平衡策略。
如果要说黄金持续上涨的最根本原因,市场在寻找美元💵资产的替代品。早前的催化剂是俄乌冲突,导致各界希望增持黄金资产以避免美元💵资产被冻结,如今的催化剂则是美国的政策不确定性以及发达国家政府的高债务。尽管美元💵霸权难以瓦解,但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元💵大概率仍将维持头部地位,但鉴于今年发生的一切令市场希望分散风险,而市场上缺乏这种标的,黄金自然成了优选。
近期,达利欧在格林威治经济论坛上提及,黄金应该在投资组合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极佳的组合分散化工具。从战略角度,他认为黄金应占投资组合的15%左右,以对冲信用资产(如债券)的风险。这一言论似乎也推动黄金价格站上4000美元💵。安凯认为,黄金在投资组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核心作用是分散风险、稳定组合整体收益,但具体比例需根据投资者目标与组合结构调整。例如,对普通投资者,5%~10%是较为常见的配置区间;在特定风险场景下(如经济危机、汇率剧烈波动),更高比例的配置(如15%)可能具备合理性;从机构视角看,欧洲部分央行的黄金配置占比约30%,新兴市场央行整体配置占比接近15%,均体现了黄金在“主权资产储备”中的重要性。
随着近年来金价攀升,黄金在投资组合中的关键作用越发受到瞩目,“黄金+”策略渐成主流,这成为央行外的另一种力量。催化剂之一是保险资金。以中国为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2月表示,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优化保险资产配置结构,开展保险资金投资黄金业务试点。目前部分投资者因黄金价格已上涨,担忧入场后遭遇回调,因此持观望态度,但长期来看,宏观面的支撑因素仍未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