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笔挺的西装,走出办公室,这些人就从社会统计数据中悄悄消失了,成了家里房间里一道安静的影子。在日本,有103万人长时间不工作,甚至连找工作的念头都没有,最终连失业统计里都没他们的名字,成了被排除在就业统计对象之外的“消失的劳动者”。
到了2024年,日本社会关注的焦点已经从之前的“8050问题”扩展到了“9060问题”和“7040问题”。这些数字描述的是高龄父母与未工作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困境。这些本应是家庭支柱的中坚世代,却集体从就业舞台上消失了。
澳大利亚一项持续了7年的研究,涉及7000多人,结论是:一份不好的工作比完全没工作对心理健康的伤害更大。负责这项研究的Peter Butterworth博士解释说,没有工作和找到一份不满意的工作都对心理健康不利,而且一份糟糕的工作比彻底没工作更损害心理健康。
日本福祉大学的藤森克彦教授指出,以前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大多已结婚并成为家庭支柱。但现在情况不同,越来越多的中年人未婚且只能做非正式员工。他们的工作不稳定,收入无保障,也无法享受正式员工的看护假期,最后只能独自承担所有看护工作。在看护期间,他们逐渐与社会脱节,等看护结束后发现自己难以重新融入社会。护理者和被护理者都觉得负担沉重,但又无法放弃。
长期不工作现象并非日本独有。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13年美国有600万年轻人无所事事,既不上学也不工作。欧盟委员会2017年公告显示,欧美地区超过25%的工作年龄成年人属于不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口,四分之一的年轻人没有工作。在中国,也有类似案例,一位28岁结婚的女性♀️八年未工作,专心在家带孩子。当她想重返职场时,发现自己无法适应,面试幼儿园幼师工作后只去了一天便放弃了。
对于长期不工作的人来说,心理感受通常会经历明显的变化。最初1-2个月是“解放式的狂喜”,不用再承受通勤压力和职场社交。到了3-4个月,进入“焦虑和迷茫期”,时间变得无序,感觉一天过得很快却什么也没做成。5-6个月后,面临“价值感崩塌和重构”,自我认同模糊,开始质疑自己的价值和社会需求。有人在六个月不工作后表示,最初的兴奋和低落期过后,开始感到无聊,想找份工作赚钱,并认真考虑职业规划。
长期不工作并不一定导致消极结果,关键在于个人选择。一项调查显示,57%的人认为长期不上班对发展不利,10%的人觉得没影响,33%的人认为取决于具体情况。有网友分享自己八个月不上班的经历,这段时间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还学会了其他技能。另一些人则趁机自我增值或从事灵活就业,如微商、电商或私下接活。只要愿意努力,总能找到事情做。
我们往往忽略,长期不工作的人群体多样。有些人因照顾家人被迫离开职场,有些人因心理健康问题无法工作,还有些人在寻找不同的职业道路,或者只是需要一段时间休息调整。社会学家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中提到的“平成废柴”并不是不愿意进步,而是上升空间已经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