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去世,国内外纷纷表达了深切悼念。村山不仅因高尚的人格魅力受到广泛尊重和爱戴,他所留下的“村山谈话”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遗产。在日本政治不断右倾化、历史修正主义思潮蔓延、和平发展路线动摇的当下,村山对历史的深刻反省与对和平主义的坚守显得尤为重要。
村山富市在任首相时间虽然只有一年半,却在战后日本政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治加速右倾化踩下刹车。他最核心的政治遗产是1995年8月15日发表的“村山谈话”。这份谈话以过人的勇气和诚意,代表日本政府正式明确表达了“深切反省”和“由衷道歉”,为战后日本的历史认识树立起标杆。
“村山谈话”不仅是对日本官方历史态度的拨乱反正,更是对战后日本基于宪法第九条、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庄严重申。它展现出日本政治家希望通过直面历史与亚洲邻国和解的政治勇气,确立了“历史认知”与“亚洲外交”不可分割的内在逻辑,即日本与亚洲邻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必须以承认和反省侵略历史为基础。
遗憾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村山谈话”所代表的诚恳反省精神在日本政坛不断遭到侵蚀,甚至面临被推翻的风险。近年来,公然质疑“村山谈话”以及承认强征“慰安妇”的“河野谈话”,试图淡化、美化甚至否认侵略战争和殖民历史的声音不绝于耳。
讽刺的是,村山去世当天正值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秋季大祭,大批朝野政党国会议员前往参拜,日本首相石破茂供奉祭品,这与“村山谈话”的精神内核形成强烈对比,也让许多志在继承村山精神的日本有识之士感到痛心。
“村山谈话”中对历史的反省固然值得肯定,其更深刻的内涵在于通过历史警示重申日本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而时至今日,日本这一基本国策也在发生动摇。近年来,日本政府开启了战后最大规模的强军扩武进程,“专守防卫”政策已名存实亡。在此过程中,日本政界大肆渲染外部威胁,挑动地缘政治矛盾,煽动民众危机意识,以至于有人发出“战前回归”警告⚠️。这些动向正在从根本上动摇日本作为“和平国家”的自我定位,加剧了外界对日本国家走向的担忧和警惕。
近期,日本政局的动荡也与村山当政时期不无相似之处。随着自民党丢掉国会多数议席,失去稳定政治架构的日本政坛格局陷入碎片化,朝野政党展开激烈博弈,主要政党的政治理念呈现右倾民粹化,政策主张趋向短视功利化,主张排外的极端政治思潮蔓延,日本政治又来到一个转折关头。
村山先生的辞世给日本的右倾民粹政治敲响了警钟。在变乱交织的内外环境中,日本政治何去何从,政党和政治家应当从村山富市的政治遗产中汲取智慧。诚实面对历史才是最根本的安全保障。“村山谈话”的思想内核在于,一个不愿正视自己历史的国家,永远无法真正获得邻国和国际社会的尊重与信任。真正的安全保障不仅仅依赖于先进的武器装备或军事同盟,更依赖于国家间的相互信赖和友好情谊。勇于承认历史错误的政治勇气,才是日本赢得亚洲和解、维护地区稳定的最根本安全保障之策。
和平主义是日本发展的宝贵资产。日本宪法第九条所确立的和平主义,是日本战后回归国际社会和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根本保障,也成为日本国家的“软实力”象征。在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中,唯有坚守和平主义这一“金字招牌”,才是日本维护重要国际影响和独特地位的明智选择。
亚洲外交的战略基石不可动摇。战后日本的发展历程表明,日本的和平与繁荣同亚洲邻国的稳定和发展息息相关。日本政治家应始终将发展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妥善处理历史问题,推进历史和解进程,这才是日本作为亚洲国家的生存发展之道。
村山先生的辞世对中日关系也是一大损失。他在首相任内曾于1995年5月访华,成为首位到访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日本在任首相,并留下“正视历史,祈日中友好、永久和平”的题词。卸任后,村山继续推动中日友好交流合作,几乎每年都会率团访华,不仅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也感召了很多日本年轻一代投身对华交流合作。
村山先生以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勇气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政治遗产。日本政治家和政党需要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与短视的功利主义,继承村山先生的反省精神和政治智慧,这不仅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日本自身长远利益和亚洲和平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