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同日,清华大学发布了杨振宁先生的生平。
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10月1日,安徽合肥人。1929年,他随父母来到清华园,在成志学校和北京崇德中学读书。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振宁回到合肥,在庐州中学读高中二年级。翌年初,全家辗转抵达昆明,他入读昆华中学,并于同年秋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杨振宁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以优异成绩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随后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先生。1944年,他以论文《超晶格统计理论探究》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是泰勒教授。毕业后,他在芝加哥大学工作,并与费米教授交往密切。1949年,杨振宁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从此开启了辉煌的学术生涯。1952年任永久研究员,1955年任教授。
在芝加哥大学读研究生时,杨振宁开始思考拓展电磁学规范不变性的概念。1954年,他与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该理论被认为是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之后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可以不守恒的思想,并被吴健雄等人的实验证实。两人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6年,杨振宁离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出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并创立了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1967年,他发现了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被命名为“杨-巴克斯特方程”。
杨振宁始终心系祖国。1971年,他回国访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见到了挚友邓稼先。此后数十年,他为促进中国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1980年,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到美国进修。1982年,他致函中央领导同志,就中国科研事业的战略性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意见和建议。1997年,他应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对香港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97年,他还多次致信中央领导同志,力主中国应立即发展自由电子激光。
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应邀担任中心名誉主任。2009年,高等研究中心更名为高等研究院。杨振宁于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亲自参与物理学人才培养工作。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5年,他将自己珍藏的图书、手稿、影像资料和艺术品捐赠给清华大学,在学校图书馆设立“杨振宁资料室”。
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学术成就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获得了众多国际荣誉,包括诺贝尔奖、拉姆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等。1997年,一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他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中西文化,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也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