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一年前,《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首映,生物物理学家王志珍与清华大学教授薛澜在首映礼上朗诵了杨振宁最爱的小诗《天真的预言》:“从一粒细沙中窥探世界,在一朵野花里寻觅天堂。掌中握无限,霎那成永恒。”
杨振宁的一生是一部跨越世纪的叙事,充满了学术、友情和爱情的故事。他于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是数学家杨武之。少年时代,他在战乱中逃难,从合肥到昆明,从书桌到防空洞。抗日战争期间,杨家租住的屋子被炸成废墟,他用铁锹挖出几本幸存的英文书,那是他与世界的最初连接。
在西南联大,杨振宁与黄昆、张守廉被称为“物理三剑客”。后来,他赴美留学,与费米教授交往密切。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了物理学界对左右对称性的固有信念,并因此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他与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成为现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
在中国物理事业发展进程中,杨振宁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71年,他率先回国,推动中国高能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的国际接轨,协助建立多个国际水平实验室。2014年,他在浙江大学演讲时说:“我的一生可以算做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
杨振宁也有审慎的一面。2017年,他公开反对中国立即兴建耗资巨大的强子对撞机,认为投入与产出比例不合适。
杨振宁的友情同样深刻。他与李政道的合作是科学史上的经典篇章,但随着时间推移,两人因理念分歧而决裂。此外,他还与爱因斯坦、费米、奥本海默等大师交往,这些名字不仅在学术上与他交汇,也在思想上与他产生碰撞。
在爱情方面,杨振宁的第一段婚姻始于1950年,与杜致礼结婚。杜致礼默默地支持他半个世纪,直到2003年去世。后来,杨振宁与翁帆结婚,尽管社会上有争议,但他始终保护着妻子。他们在生活中充满温柔与诗意,展现了跨越争议后的温度。
杨振宁的一生如三幕交错的戏:在事业中,他以理性丈量宇宙;在友情里,他与思想者共鸣,也经历疏离;在爱情中,他保有温柔的柔软。他留下公式、信件,也留下静坐的容颜。或许再过百年,世界仍在他描绘的公式中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