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清华大学、西湖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多所高校官网变黑白。清华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杨振宁先生生平》一文。
杨振宁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他于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杨振宁随父母来到清华园,先后在成志学校和北京崇德中学读书。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振宁回到合肥,在庐州中学读高中二年级。翌年初,全家历经艰辛辗转抵达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同年秋天,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他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随后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先生,并于1944年以论文《超晶格统计理论探究》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他以论文《论核反应和符合测量中的角分布》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是泰勒教授。毕业后,他在芝加哥大学工作,期间与费米教授交往密切,受到很大影响。1949年,在费米和泰勒两位著名物理学家的推荐下,杨振宁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从此开启了辉煌的学术生涯。1952年他任永久研究员,1955年任教授。
早在芝加哥大学读研究生时,杨振宁就开始思考拓展电磁学规范不变性的概念。1954年,他与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可以不守恒的思想,并提出了可能的实验检验方案。这个革命性的观念很快被吴健雄等人的实验证实。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66年,杨振宁出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创立了理论物理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1967年,他发现了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该方程式后来被称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低维量子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杨振宁身居海外多年,但始终心系祖国。1971年中美关系刚有解冻迹象时,他回国访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见到了挚友邓稼先。返美后,他到多所大学演讲,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1972年,他再次回国访问,向周恩来总理提议中国应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此后数十年,杨振宁为促进中国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1980年,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到美国进修。1982年,他就中国科研事业的战略性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意见和建议。他还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校设立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1997年,他协助设立了“求是科学基金”和“何梁何利基金”。从1997年到2005年的八年间,他多次致信中央领导同志,力主中国应立即发展自由电子激光。
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应邀担任中心名誉主任。1999年起,他任清华大学教授,亲自募集资金创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回到清华之后,他继续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为推动清华大学冷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密码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5年5月,他将自己珍藏的2000余件图书、文章手稿、影像资料和艺术品捐赠给清华大学,在学校图书馆设立“杨振宁资料室”。
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的学术成就包括“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和“杨-巴克斯特方程”。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或名誉院士,获颁国内外20余所知名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杨振宁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中西文化,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也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他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