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年级学生小星的爸爸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段陪孩子完成植物观察作业的经历。他提到:“大蒜臭了,绿豆烂了,最后画了幅仙人掌交差!”这句话引起了众多家长的共鸣,许多家长表示自己也遇到了类似的难题。
评论区里,家长们纷纷留言:“我家也是这样,太难了!”“孩子急得直哭,我们跟着愁!”还有家长分享了一些实用经验:“水培容易活,养个番薯就行!”
这份看似简单的科学作业为何能引发集体感慨?背后又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
小星刚上一年级,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科学实验——观察植物。科学老师建议在家种植一些短期内变化比较明显的植物,比如绿豆、大蒜等,让孩子们边观察边画像记录。国庆节前布置的作业,他们决定留到假期再做。起初选了大蒜,以为发芽会很容易,结果泡在水里的大蒜几天后却散发出阵阵臭味。假期尾声,孩子妈妈提醒可能泡烂了,儿子急得快哭出来,一直问为什么没有发芽,怕作业交不上。不甘心的小星在爸爸的帮助下第二次换水培绿豆,一开始很顺利,绿豆很快冒出了小芽,但没过三天,芽儿全烂了。后来才知道,原来孩子太“上心”,每天不停加水,反而淹坏了幼苗。小星觉得自己没照顾好“宝宝”,不是个称职的“小爸爸”,哭得很伤心,直言这是开学以来遇到的最大打击。
小星的经历并非个例。萱同学的种植过程同样充满波折。为了提高成功率,萱妈妈提前做了功课,让孩子将绿豆分成4批,每批10颗装入底部垫有餐巾纸的盒子,分别标注1、2、3、4号,并在不同条件下养护。最终,只有4号盒子里的几颗绿豆冒芽、长出绿苗。相比之下,孙同学及时调整后,顺利通关。她第一次种的洋葱,才三天就长了霉斑,妈妈赶紧建议换掉。换种水培红薯后,孙同学每天按时换水,还不忘搬去阳台晒太阳。不久,红薯就冒出了芽,茎和叶越长越茂盛,紫色的嫩叶慢慢变绿。她还会定期用尺子给红薯“量身高”,凑到跟前闻叶片的气味,最终顺利完成了观察记录。
“本来以为是让孩子观察植物,结果倒像是给家长出了道难题。”有家长感慨,平时连盆栽都养不活,如今要陪着孩子琢磨浇水频率、光照时长,各种办法都用尽,“我们哪是什么种植高手啊,不过是陪着孩子摸索,能把作业顺利交上去就心满意足了。”
宁波市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科学老师李娜介绍,让孩子们观察水培植物是一年级科学课《植物的变化》单元的固定内容。该作业需要小朋友观察并记录自己种植的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选择绿豆、大蒜这类植物作为观察对象,是因为它们生长周期短、变化明显,既能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也方便家长辅助引导。每次作业布置后,孩子们的“操心”特别可爱,每天都有人追着李娜问问题。教学中,李娜会在班级种植绿植,先教学生基础养护方法,再让他们对比家里植物的生长情况。她也会提醒孩子“像爸爸妈妈爱你们一样爱护植物”,尽管这让学生格外在意种植成功率,但她更想传递观点“能说出植物不同的变化和区别,比单纯把植物养得好更重要。”
目前,许多中小学布置的实践作业本质上是跨学科综合实践任务,其设计初衷并非追求完美结果,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观察水培绿豆为例,核心目标是让孩子亲身观察生命成长轨迹,从绿豆表皮经浸水膨胀,到细细长长的根须钻出,再逐步茁壮成长的完整过程。尽管水培绿豆实验成功率较高,实际操作中仍可能出现失败。教育专家强调,实验失败并非“无用功”,反而蕴含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当问题发生时,孩子的处理态度和家长的引导方式至关重要。家长可借失败契机开展挫折教育,和孩子共同探讨“为什么会失败”“如何应对问题”,让孩子理解失败本身就是一种宝贵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