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为燃油车“续命” 智能化赋予新生命!在2025年的中国车市,有一个现象正在悄悄违背常识。当『新能源』渗透率超过60%、纯电销量几乎垄断舆论中心时,燃油车却没有像预测那样被快速“清场”。它不但没死,反而在部分品牌那里焕发出意外的生命力。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吉利汽车。
不久前,吉利在敦煌发布中国星全新东方曜系列——这是一款纯粹的燃油车产品线,却以“智能豪华”的姿态高调登场。外界看来,这像是一次逆势操作;但从行业视角,它更像是一种市场回流的信号。当『新能源』狂奔之际,燃油车似乎正在以另一种逻辑继续生长。这一现象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为什么燃油车不死?为什么在电动化成为主流命题之后,仍有上百万用户愿意为它买单?
要理解燃油车的“未死”,需从市场结构中寻找答案。根据乘联会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总销量约为1200万辆,其中燃油车仍占49.9%。虽然比五年前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但基盘规模依旧接近600万辆——这相当于一个欧洲汽车市场的总量。燃油车之所以还能有增长,一个重要背景是合资品牌的退潮留下的空白。过去十年,10–20万元价格带是合资品牌的舒适区,如今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转型中普遍掉队,油车主力如朗逸、卡罗拉、思域均遭遇下滑。而中国品牌却在这一价位迅速补位。吉利的中国星正是受益者之一,以星瑞、星越L等为代表车型以更高的配置、更低的价格、更新的智舱体验取代合资老款。结果是在『新能源』狂飙的同时,中国品牌燃油车反而获得了“市场回流”。
另一方面,中国汽车消费正在分化。一线城市用户更愿意尝鲜电动,而二线以下城市依旧稳守燃油。再加上基础设施、气候、保值率、维修便利性等因素,都是用户购车前需要参考的决定因素。燃油车在中国用了二十多年建立起的认知壁垒,不会因为几年『新能源』热潮就瞬间消失。简单说,『新能源』的浪潮仍未全面“下沉”,而燃油车的存量盘依然巨大。
让燃油车“重生”的第二个关键,是智能化的结构性下沉。以中国星全新东方曜为例,它搭载了与『新能源』同源的GEEA 3.0电子电气架构,中央计算平台、AI大模型、Flyme Auto智能座舱、H3辅助驾驶系统——这套组合原本只出现在纯电车型上。这意味着燃油车不再只是机械优势的延续,而是被重新编入了智能化赛道。在技术层面,吉利用“电子架构统一”打通了燃油与『新能源』之间的壁垒;在用户层面,它用智能座舱体验改变了用户对燃油车落后的印象。这种智能化的落地成本更低,燃油车无需承担电池成本,却能享受同样的AI体验,这让它在价格战年代拥有了意想不到的性价比优势。换句话说,用户现在能够买到的,不是传统燃油车,而是一台智能程度很高的车,并且恰好加油。正因如此,中国星今年上半年销量能够实现21%的增长,星越L蝉联了燃油SUV销量冠军,星瑞也稳居A级轿车前列。这组数据本身就揭示了一个事实——智能化正在延长燃油车的生命周期。
从企业维度看,燃油车对吉利而言有着更深层的战略意义。『新能源』赛道固然代表未来,但也是高风险高投入的游戏。在纯电品牌频频陷入价格战泥沼时,燃油车仍是现金流最稳的压舱石,中国星承担的正是这种稳态角色。它是品牌的下沉触角,用成熟技术和低风险渠道覆盖三四线市场;同时,它带来的财务和利润,能够保持规模效应与研发投入平衡,也为『新能源』转型的时间缓冲带。更现实的是,消费者的购车决策依然受限于使用场景。电车的城市表现固然出色,但在跨城出行、低温地区或农村市场,燃油车依然拥有不可替代性。
当『新能源』增长速度放缓,燃油车反而出现“低谷反弹”。这种现象不止出现在中国,也在全球蔓延。在欧洲,多国已开始重新审视“2035禁油令”的现实性;在日本,丰田押注混动与氢能的“双轨逻辑”;在中国,燃油车虽不再是战略重点,但正在以智能燃油的形态延展生命。这就是燃油车的第二曲线:它不再追求能耗指标的极限,而是以智能、舒适、文化认同等维度重新获得了用户。对消费者而言,燃油车不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一种平衡选择,既能拥抱部分智能体验,又能避免『新能源』早期的不确定性。对车企而言,这条曲线的意义在于稳定结构,在『新能源』研发周期长、利润波动大的阶段,燃油车让企业有底气等待未来。
当然,任何复苏都带着时间的阴影。短期内,燃油车的存量市场依然庞大——它的韧性来自二三线城市的保守需求、低维护成本和长期形成的消费惯性。中国星这样的产品,凭借智能化加持与品牌积累,仍能在未来一到两年内维持增长曲线,甚至实现结构性反弹。但必须看到,这是一种温和衰退前的繁荣。政策倒逼的节能法规、供应链向电动架构的迁移、以及年轻用户认知的代际断层,正一步步挤压燃油车的生存空间。它不会轰然倒下,而是被时代温柔地遗忘。这意味着,中国星的成功或许是燃油车的“最后辉煌”,但不算是一种长期的趋势。它更多代表一种成熟时代的自救:用智能化与品牌文化延长生命周期,用产品创新争取体面的谢幕。谁在为燃油车“续命” 智能化赋予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