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计划在2035年前投入约6540亿卢比,用于为仍在研发阶段的多款战斗机采购发动机。这一大额资金不仅反映了印度提升空中作战能力的需求,也体现了其长期依赖进口动力系统、力求实现动力自主化的战略目标。
战斗机发动机是国防工业的关键技术之一,掌握这项技术有助于构建更独立、更可控的国防供应链。印度燃气涡轮研究机构主任穆尔蒂表示,目前多个处于不同推进阶段的战斗机项目共需要大约1100台发动机,这对印度的发动机产业提出了巨大的产能与技术挑战。
长期以来,印度一直努力为国产“光辉”轻型战斗机配套国产“卡弗里”发动机,但由于技术瓶颈,卡弗里项目未能取得预期突破。穆尔蒂强调,必须采取“任务化”推进模式,构建完整的国产发动机生态,包括高海拔测试场、耐久性试验台、配套零部件产业链以及专业的制造与维护基地等基础设施。他还指出,卡弗里发动机的衍生型号可为国产无人作战飞机提供动力,这将扩大国产发动机的应用范围,形成军用与无人体系的协同发展。
穆尔蒂正牵头与国外厂商联合研发一型发动机,用于印度首款第五代隐身战机的动力系统。赛峰、罗尔斯·罗伊斯和通用电气等公司已表达了合作兴趣。印度方面预期这款被称为“先进中型战斗机”的原型机将在2028年前推出。政府计划首次向私营企业开放这类战斗机项目的投标,打破国营企业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垄断,引入私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效率,同时缓解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面临的产能瓶颈。
作为印度最大的国营军机制造商,HAL长期承担大部分军用飞机的生产任务,如今产能已接近饱和。政府希望通过开放市场、引入私营部门分流订单,从而提升整体生产效率并加快新机型的落地速度。近年来,印度总理莫迪领导的政府持续加码国防工业投入,既扶持本土企业提升研发与制造能力,也鼓励国际制造商在印度设厂、与本地企业合作,推动“在印制造”和技术转移。
这笔面向2035年的巨额投入不仅是对未来空战需求的提前布局,也是印度推动国防工业自主化、构建本土发动机产业生态的重要一步。要把规划变成现实,除了资金支持,还需要完善测试与认证平台、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培养高技能人才以及深化国际合作,这些要素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