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冷,人就开始变得“娇贵”起来。腿疼、咳嗽、肚子不舒服……每年一到换季,尤其是秋冬交界的时候,门诊排队跟春运似的。
问题是,有些人硬扛着不去医院,嘴上说“没事,我扛扛就过去了”,结果扛着扛着,就进了ICU。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现在问题来了:天气一凉,感冒咳嗽是常事,那到底哪三种症状是必须“立刻就医”的?是头疼?是咽干?还是发烧?很多人觉得这些都是小问题,但其实有些症状的背后,藏着大麻烦。
你以为是“普通感冒”,其实可能是肺炎;你以为是“胃不舒服”,其实是胰腺炎。真不是吓人,是咱见得太多了。
那到底是哪三种症状?为什么医生这么紧张?身体发出信号时,我们到底该怎么判断是“扛一扛”,还是“跑医院”?来,我们慢慢说清楚。
第一种,持续胸闷或胸痛。不是那种吃饱了撑的胸口紧,也不是偶尔来一下的刺痛,而是那种闷得像压了块石头,呼吸费劲,有时候还向左肩、左臂放射。
你别说“我可能是着凉了”,这种时候你要怀疑的是心肌缺血。对,就是心脏供血不足,严重的就是心肌梗死。
很多人误以为心梗是老年人才得的,年轻人撑死就是心率快点。可现在心梗的门槛低了太多,熬夜、抽烟、饮食油腻、情绪大起大落,都能让年轻人心脏“罢工”。
尤其是天一冷,血管收缩得更厉害,血压一高,动脉粥样硬化就容易出事。
如果你出现胸闷、胸痛,同时出冷汗、恶心、呼吸困难,别等了,120直接叫上。别信什么“多喝热水”,心梗不是靠暖宝宝能捂好的。
第二种,呼吸急促伴高热。这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感冒发烧嘛”,但你要注意,有些感冒一旦拖,就容易演变成肺炎。尤其是老年人和抵抗力弱的人,从感冒到肺炎可能只需要两三天。
怎么判断是不是肺炎?发烧超过38.5℃,咳嗽剧烈、痰多、呼吸急促,甚至有时候会有点意识模糊。这些都不是普通感冒的表现。
特别是夜里呼吸困难、说话费劲、胸口痛,那可不是“睡一觉就好了”。
你以为肺炎就是“多喝点水,多休息”,但真到了重症肺炎,是要进重症监护室上呼吸机的。尤其是老年人,一旦肺功能差,发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抢救都来不及。
有时候,肺部感染还可能是支气管扩张或者慢阻肺的急性加重。症状看着像感冒,实质上已经是呼吸系统在报警了。
第三种,突发的腹部剧烈疼痛。这个很容易被忽视,因为很多人都觉得肚子疼嘛,谁没吃坏过肚子?
但你要是疼得直不起腰,或者疼得满头大汗,还呕吐、拉稀,那可能不是吃坏肚子,而是急性胰腺炎、胆囊炎甚至肠梗阻。
尤其是那种吃了油腻食物后突发的上腹疼痛,还放射到后背的,要警惕是胰腺出事了。胰腺这个东西平时很低调,一出事就闹大。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死亡率高达30%,而且疼起来比生孩子还猛。
胆囊炎也不是闹着玩的,轻则发烧、恶心,重则发展成化脓性胆囊炎,一旦穿孔,腹腔感染,后果就是一夜之间从轻症变重症。
还有些老年人,腹痛不典型,表现只是食欲下降、精神差,就被家属当成“小毛病”,结果拖到肠穿孔。
腹部剧烈疼痛,不吃不喝、拉稀呕吐、肚皮发硬,这种时候,别再试图喝点热水躺一会儿,应当马上去医院查血常规、腹部CT,别怕麻烦,怕的是出事晚了后悔。
除了这三种症状,还有一些“迷惑行为”也值得警惕。比如:
突然说话不清、嘴歪眼斜,很多人以为是“上火”或者“面瘫”。这很可能是脑卒中的前兆。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一侧肢体无力、口齿不清,必须在黄金三小时内就诊。
晚一分钟,脑细胞死一大片。
又频繁小便、口渴、体重骤减,有些人以为是“肾虚”或者“上火”。其实这可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前兆。严重时会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还有一类人,秋冬一到就开始“养生”,各种进补、吃补品,结果吃出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甚至是痛风发作。吃补不如吃对,胡乱进补就是“用补品把自己送进医院”。
讲了这么多,其实就一个道理:别把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当成“多喝热水”就能解决的小问题。咱们身体不像手机,卡顿了可以重启。
有些病,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健康状态了。
天气凉了,血管收缩、免疫力下降,本就是疾病高发期。尤其是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这三大类,一旦出问题都不是闹着玩的。
别再迷信“抗一抗就过去了”——你抗得过去,是运气;抗不过去,就是教训。
很多人觉得去医院麻烦、花钱、排队,其实真正麻烦的,是等病拖大了以后进医院。那时候你会发现,抢救费比挂号费贵多了。
说到底,咱不是怕生病,是怕不把病当回事。身体不是铁打的,尤其在这个忽冷忽热的换季时候,更加脆弱。
只要出现这三种症状——胸闷胸痛、呼吸急促高热、腹部剧烈疼痛,别犹豫,赶紧医院走一趟。你以为的“多喝热水”,可能正是病魔最喜欢听的四个字。
你有没有过被这些症状“骗”过的经历?有没有扛过、忍过、差点出事的时刻?你觉得你身边的人,对这些信号敏感吗?留言说说——你有没有因为扛病吃过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