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员工拒交工作微信被索赔8万 账号归属引争议!在“『互联网』+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微信等『社交平台』因其便捷性已成为教育咨询机构招生和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工具。妥善管理这些工作账号对机构运营至关重要,否则可能导致运营受阻甚至经济损失。
广西桂林市秀峰区人民法院最近审理了一起因离职员工未及时移交工作微信账号引发的侵权责任纠纷案。2023年9月,吕某与桂林市某教育咨询公司签订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合同中约定微信工作号学员基本数据归公司所有,离职时必须上交。在职期间,吕某使用两个微信账号为公司开展招生宣传、客户咨询、建立学员群及收取费用等工作,积累了大量潜在学员资源。
2024年5月,公司以吕某不尽职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并于6月15日结清全部工资。双方签下离职通知书,完成离职手续。然而,吕某离职后没有按照约定移交工作中使用的两个微信账号。其中一个账号因绑定吕某个人信息受到限制,支付功能被冻结;另一个账号则无法登录。公司多次联系吕某要求解冻并移交账号,但吕某一直不配合。公司认为,因账号无法使用导致关键招生季错失大量客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遂将吕某诉至法院,要求其立即移交账号并赔偿损失8万余元。
庭审过程中,吕某辩称已按公司要求更换了账号绑定手机号,并多次提醒公司进行实名解绑,已完成基本交接义务。账号支付功能被冻结是为了保护个人银行信息,并非故意妨碍公司运营。且账号在入职前已注册,部分客户资源应属他个人所有。
秀峰区法院审理后认为,双方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微信工作号学员基本数据归公司所有,吕某在离职时也同意将案涉两个微信账号交给公司。但截至起诉前,一个账号仍受吕某身份验证限制,支付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另一账号也无法正常登录。直至今年7月,法院组织双方当面进行交接,两个微信账号相关业务数据才由吕某移交给公司。上述情况客观上给公司经营造成了损失和影响,吕某的行为构成侵权,应承担相应责任。
最终,秀峰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吕某赔偿教育咨询公司经济损失6000元。双方均未提起上诉,该判决已生效。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网络账号虽以个人名义注册,但用于履行职务并承载企业投入形成的客户资源及相关数据权益应归企业所有。员工离职时拒不移交关键数字资产,妨碍企业对财产的实际控制与使用,主观上存在过错,客观上造成经营影响,依法应承担相应责任。法院综合考虑侵权持续时间、行业运营特点及举证情况,酌情确定赔偿数额,既是对企业合法财产权益的保护,也警示劳动者应恪守职业诚信,离职时依法依约完成工作交接,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用工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