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位博主发布视频,讲述了自己在中优城市万豪酒店花费近38万元举办婚礼的经历。婚宴每桌单价高达8888元,酒店曾承诺没有预制菜,但宾客普遍反映菜品口感差,像是提前做好的成品。

博主在婚宴当天进入后厨,发现大量预制菜包装,包括德国咸猪手和八宝饭等。菜单上标明新鲜的大明虾实际使用的是冷冻熟虾,马蹄笋也是半成品,甚至一些海鲜贝壳中根本没有肉。白切鸡盘中有血水,部分菜品温度不均,宾客面露难色的画面也被记录下来。

事件发酵后,博主没有等到酒店的道歉,反而收到了一封律师函。酒店要求他立即删除所有相关视频和评论,并公开赔礼道歉,指责其发布不实言论损害酒店声誉。面对质疑,酒店方回应称大型宴会菜品做好后需要保温,不存在使用预制菜的情况,并表示即使使用也会提前告知。但酒店始终未能提供菜单标注或食材采购凭证。

这并非个例。有业内人士透露,婚宴是预制菜的重灾区。像红烧肘子、狮子头这类常见菜品,八成以上是预制加热上桌。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4850亿元,行业渗透率超过25%。

这场冲突引发广泛共鸣,因为它触及了当代消费关系的核心矛盾:消费者希望吃到新鲜的菜,而酒店追求效率。在高档酒店人工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使用预制菜能显著降低人力投入和时间成本。一位酒店员工私下透露,面对42桌的大型婚宴,如果完全依靠现场制作,厨师根本无法按时完成。

目前针对预制菜在餐饮环节的使用,尚无强制性的明示标准。虽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但在执行层面缺乏具体指引。许多婚宴合同只约定菜品名称,未涉及制作方式,这给了酒店打擦边球的空间。
因此有人建议,以后应标明制作方式,详细标注含有多少比例的预制菜,让消费者有知情权,以避免争议。其实预制菜也不错,有时候懒得做饭,自己家也会备一些预制菜。消费者排斥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明明吃的是预制菜,却被收了现做菜的费用。
事件曝光后,有新人主动与其它酒店重新签订婚宴合同,明确要求主菜百分之百现场制作,如有预制菜品需标注并相应降低价格。涉事酒店的婚宴预订量因此事件大幅下降,已订客户纷纷要求退单。对消费者而言,愿意为高品质的菜品付费,但拒绝为欺骗买单。在法律和诚信面前,任何企图掩盖真相的行为最终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毕竟,37万元购买的不仅是一顿饭,更是对人生重要时刻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