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胜系:2026年续用“娃哈哈” 品牌博弈暂告段落。品牌命运多舛的娃哈哈,在经历41天的分离风波后,终于迎来惊人转折。10月23日,宏胜系下发通知,明确2026年将继续使用“娃哈哈”品牌,这意味着宗馥莉短暂推出的“娃小宗”尚未面世便已胎死腹中。这场持续一个多月的品牌拉锯战暂时告一段落。

风波始于今年9月12日,宗馥莉提出辞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当天,宏胜系企业发布内部通知,宣布将从2026年启用新品牌“娃小宗”。通知中指出,在现行股权架构下,“娃哈哈”商标™️的使用须获得娃哈哈集团全体股东的一致同意。这一决定将娃哈哈内部的矛盾公开化。核心问题在于商标™️使用权归属——娃哈哈集团由杭州上城区国资委持股46%、宗馥莉个人持股29.4%、员工持股24.6%,商标™️使用权需要各方达成一致。而宗馥莉试图将“娃哈哈”系列商标™️转移到其控股公司的举动,早前已被国资方制止。
然而,形势在近期发生逆转。10月23日,宏胜系销售会议内容流出,明确要求经销商本周完成保证金回款,下周签署2026年联销体协议,并且协议上将明确销售娃哈哈品牌。这一变化被业内视为“惊天反转”。
在这场品牌博弈中,经销商始终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他们对新品牌“娃小宗”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经营多年的娃哈哈品牌。一位销售人员透露:“分厂已经订购了包材,全是娃哈哈的,没有娃小宗的;到目前为止,娃小宗的产品代码都没有下来。”这种不确定性导致经销商保证金回款进展缓慢。直到10月17日前,50多个市场中只有沪苏市场一家完成了保证金任务。
面对新政策,经销商态度分化。有销售人员表示:“我负责的区域明天就会打款。如果确定宏胜继续生产娃哈哈,肯定会打款。”但也有经销商持谨慎态度:“他们口头通知了,我是我们这一波里,到目前唯一一个没打款的经销商。在等他们拿出文件性东西,否则我不会打款的;已经被他们折腾怕了,彻底不相信他们。”
宗馥莉自接班以来推行的一系列激进改革为此次风波埋下伏笔。与父亲宗庆后讲“家文化”、重人情的管理风格不同,宗馥莉信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倾向于用合同法则和绩效指标取代人情纽带。她上任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多个部门被合并或撤裁,董事会和监事会重组,娃哈哈“老人”几乎全数退出;同时,对沿用三十年的“联销体”渠道模式开刀,转向学习农夫山泉的大经销商制。这些改革触动多方利益。从去年开始,娃哈哈要求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的经销商才能参加全国经销商大会,而宗庆后时代并无此门槛。今年更是推出严格的业绩考核,要求经销商月销量同比增长,否则面临“闭户”风险。激进的改革导致业绩下滑。尼尔森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华东市场,AD钙奶销售额同比暴跌37%,娃哈哈纯净水市场份额从18%掉到12%。多位员工证实,从4月开始,娃哈哈所有产品业绩持续下滑。
娃哈哈当前的困境折射出中国第一代企业的共同难题——产权与实控权的分离。尽管娃哈哈由宗庆后一手做大,但杭州上城区政府是法律意义上的大股东。宗庆后通过精心布局,在国资作为股东的娃哈哈集团之外,建立了庞大的宏胜系,掌握了实际控制权。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底,娃哈哈集团仅占整个“娃哈哈系”总资产的15.67%,营业收入仅占2.74%,净利润仅占0.39%。生意和利润大头早已流向拥有原料、代工厂的宏胜系。宗馥莉接班后,加速将掌控权明确握在手中:让代工厂、销售渠道都签转至宏胜饮料集团;将六千名娃哈哈员工劳动合同签转到宏胜系公司。但这些举措引发员工股权回购争议,部分前员工发起集体诉讼,使得宗馥莉无法完成员工持股会的股权工商变更。
品牌之争最终以“继续使用娃哈哈”告终,背后是各方的现实考量。对宗馥莉而言,重新创建品牌难度极大。饮料市场竞争白热化,要重建一个如娃哈哈般知名的品牌,需要投入巨大资源和时间。对国资方面,保持娃哈哈品牌稳定符合各方利益。毕竟,只有娃哈哈先“活”下去,所有的博弈才有意义。而对经销商,娃哈哈品牌仍是最大卖点。正如一位销售人员所言:“经销商不在乎谁生产娃哈哈产品,只要有娃哈哈产品供应就行。”
尽管品牌之争暂告段落,但娃哈哈面临的挑战并未减少。如何平衡国资、经销商、员工等多方利益?如何在保持品牌稳定的同时推进必要改革?这些都是宗馥莉需要解决的难题。11月将至,这是娃哈哈传统上收取经销商保证金的关键月份,也是新财年开启的标志。在这个多事之秋,娃哈哈需要的是各方放下成见,共同维护这个历经风雨的民族品牌。品牌归属的博弈或许会继续,但有一个共识是明确的:娃哈哈这个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品牌,其价值不仅属于股东,更属于整个中国市场。保住娃哈哈,就是保住了一份珍贵的民族品牌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