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晚,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灯火辉煌,气氛庄重。北京时间20时48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指令长张陆、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载荷专家张洪章身着崭新的航天服,在激昂的乐曲声中走出问天阁,向现场的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成员、航天科技人员及各族群众代表挥手致意。随后在20时49分庄严领命出征。这次任务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新一轮载人任务的正式启动。

神舟二十一号任务启动后,中国空间站全面进入常态化运营与高效利用的新阶段。此次飞行乘组将与已在空间站驻留超过180天的神舟二十号乘组进行在轨轮换。神舟二十号乘组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单次任务最长驻留188天的纪录,指令长陈冬累计在轨时间突破400天,成为中国首位达成此里程碑的航天员。他们完成了四次出舱活动和七次载荷进出舱任务,安装了空间碎片防护装置,优化了舱外作业流程,并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前沿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例如,在空间环境下获得了高质量的蛋白晶体,并将钨合金成功加热到3100摄氏度,刷新了国际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最高加热温度纪录。
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将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计划开展27项全新的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涵盖多个前沿领域。其中包括首次在轨实施国内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研究失重、密闭等空间条件对小鼠行为模式的影响,并探索其多组织器官在空间环境中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变化规律。此外,还将开展空间环境下遗传密码起源与手性关系项目,探索氨基酸-核苷不同手性组合的选择性规律。这些实验的科学价值和对人类社会的实际贡献仍需时间来验证。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神舟二十一号任务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但宣传往往过于宏大叙事,缺乏对个体生活的直接关联。航天员在轨开展的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能激发青少年对科学和宇宙的兴趣,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其各项科研成果将逐步转化应用于地面,例如空间材料科学的突破可能催生新型材料的应用,航天医学的研究也将为人类长期太空生存和地面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今年2月,中巴双方已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巴基斯坦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并计划择机安排1名巴基斯坦航天员执行短期飞行任务。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中包含2名港澳载荷专家,他们已完成基础理论学习和多项基础训练,正在开展航天专业技术训练。
展望未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正锚定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的目标。目前,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核心飞行产品的研制工作正加速推进,并已完成多项大型试验。然而,载人登月任务依然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包括大量新技术需要验证、产品研制工作量巨大、质量要求极高以及飞行试验安排衔接紧密、进度紧张等。工程全线将继续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通过科学统筹、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研制任务,为如期实现载人登月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工程还积极引入商业竞争模式,在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载人月球车、月面遥感卫星等项目上吸引了商业力量的积极参与。
每次出征都是向星辰大海迈进的一步。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这些“坚实一步”的背后是真正的科技飞跃,还是在既定轨道上的惯性前行?中国航天在追求“更快、更高、更远”的同时,是否也应更加注重“更深、更广、更普惠”?当我们在为航天员的壮举欢呼时,也应审视这些投入是否能真正转化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而非仅仅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毕竟,太空探索的终极意义在于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而非仅仅是刷新纪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