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民企反映被当地政府强行接管。据媒体报道,甘肃岷县宏源公司董事长张永通过政府招商引资途径前往当地投资,并与岷县政府签订了30年供热项目的特许经营协议。企业陆续投入3.7亿元,保障了岷县城区集中供热的需求。然而,仅经营5年后,宏源公司便被政府主管部门以一纸文件强行接管。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重庆泰克公司身上。该公司在贵州仁怀市投资8亿元建白酒废水处理厂,同样被当地政府强行接管。事件曝光后,遵义市已成立调查组进行提级调查。
这两起事件中存在许多相似之处:都是30年长期特许经营,特许权的授予及存续均高度取决于当地政府决策;接管主体为当地国资;企业投资金额巨大;接管时间恰好处于企业步入良性发展阶段。例如,宏源公司在经历疫情和高煤价压力后,终于迎来成本大幅下降,而重庆泰克则是在刚完成环保验收、预计达产后“年纯利润8000万到1亿元”时被接管。
目前尚无官方调查结果,不能偏听偏信企业家的讲述。但值得注意的是,环保和供热都属于公用事业,前期投入巨大,需要长期的特许经营权来保障后续收益覆盖前期支出。特许经营权是企业财产权的一部分,受到法律严格保护。无论是宏源公司收到的解除《供热特许经营协议》的律师函,还是仁怀市直接下达的“解除合同通知书”,其理由是否正当、行政流程是否规范、用行政手段替代法律程序是否合法、接管之后是否有补偿、是否为企业留有救济渠道等问题都存在巨大疑问。
接管企业不仅关乎企业的生死,更关系到当地营商环境的优劣。若做不到公开透明、有理有据,让企业心服口服,将可能毁掉几代人的发展机会。从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宏源公司被指“涉诉多、负债多……群众投诉量居高不下”,但企业回应称“公司在定西市23家供热公司中投诉涉访率排在倒数第二”、“负债多是因为投资大”。这表明企业在争取公正对待方面仍面临困难。
营造高质量的营商环境需要地方政府付出巨大努力,还需要市场主体长时间的检验。但一次不当的“接管”或失信行为就可能破坏这种环境。“投资黑洞”的标签一旦被贴上,很难再轻易去除。当“寒蝉效应”传递至民营企业,用脚投票大概率会成为集体的选择。
市场的归市场,地方政府应当管好自己的手,克制直接插手微观经济活动的冲动,避免无端中断企业的正常运行。地方政府的“公心”不应狭隘,应专注于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公正执法。尽管有关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已经相当完善,各地也有许多优秀的营商环境案例,但为何还会有民企被“接管”的事情接连发生?根源在于观念问题。
民营企业的资本积累往往充满艰辛,常常需要十数年的奋斗才能攒起资本金。此外,民企经营面临的风险也很多,包括原材料涨价对利润的摊薄、高财务杠杆对现金流的考验等。对此,地方政府应当有基本的认知,并抱以足够的理解和尊重——民企的收入和利润是其努力奋斗、敢于冒险的结果,不是无偿资源。民营企业更不是“鸟尽弓藏”的过渡工具,其合法财产不容侵犯,这是常识,更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