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9日,山东宁阳县磁窑镇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一名4岁男童在一家药店打针后不幸离世。

当天上午,孩子因肚子疼被妈妈带去贴膏药,但下午疼痛未减,母子俩便前往一家药店问诊。药店的藏某某为孩子打了一针,没有询问孩子的过敏药物史,也没有开具处方单和进行皮试。打完针后,孩子出门不久就开始呕吐,藏某某却轻描淡写地说肚子一会儿就不疼了。没想到这竟是孩子生命的最后时刻。

回到家后,孩子状况急转直下,嘴唇发紫、全身抽搐。妈妈急忙将孩子送往医院,尽管医生们全力抢救,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5点40分,医生宣告孩子死亡。孩子的妈妈因过度悲痛晕倒入院,整个家庭陷入无尽的黑暗。

事发后,当地政府、卫健委等部门迅速介入调查。涉事药店50多岁的男医生虽有相关证照,但事发时不在场,给孩子看病的是他的妻子和儿子。辖区派出所反馈,这两人已被控制。宁阳县卫健局工作人员表示,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多部门联合处理,具体情况仍在调查中。
这起悲剧揭示了两个问题。许多家长认为“打针比吃药见效快”,尤其在孩子生病时,这种观念更加普遍。然而,他们忽略了打针可能带来的致命风险。数据显示,因药物过敏等注射风险导致的医疗事故并不少见,但很多人依然不够重视。
另一方面,一些药店为了盈利突破了医疗底线。涉事药店本无正规诊疗资质,却省略了必要的医疗环节。对一些不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或黑诊所来说,“打针”成了成本低、见效快、收费高的“盈利手段”。他们为了吸引顾客,忽视了医疗规范与患者安全,这种行为无疑将患者的生命当作了牟取利益的赌注。
这起悲剧提醒我们,打针虽然能让药物快速发挥作用,但其潜在的危害不容忽视。我们需要摒弃“打针见效快”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就医意识,在选择治疗方式时要慎重。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规行医行为,避免此类悲剧再次上演。愿逝去的孩子安息,也希望这起悲剧能成为推动医疗行业规范发展的契机,让更多的孩子能在安全的医疗环境中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