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迈出了重要一步。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张陆、武飞、张洪章三位航天员被安全送往天宫空间站。这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7次飞行任务。此次发射圆满完成了我国2025年的载人航天发射任务,至此,已有28名航天员、44人次进入太空。
不久前,“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明确写入“十五五”规划建议,标定了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路线图。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中国航天奏响了新的乐章。
10月31日深夜,搭载神舟二十一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从西北大漠戈壁深处拔地而起,巨大的轰鸣声如同千万面战鼓齐鸣。送行的人群中包括曾为国出征的航天员邓清明和世界冠军李晓霞等。他们的心为壮丽的事业跳动,脉搏同伟大的时代共振。
从自主研制的首枚运载火箭到能满足不同轨道需求的“长征”火箭家族,再到面向载人月球探测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中国航天起步虽晚,却走出了自己的节奏。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0”到“604”,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长征”越走越快,折射出我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
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70年前,钱学森突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70年,我国第一枚长征运载火箭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几十年来,这首名为“中国航天”的歌始终旋律连贯,从未间断。
“十四五”期间,我国在近地轨道建造了一座能够实时通信、长期运行的空间站,推动了空间科学、技术、应用全面发展。早在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初,国家就提出了有关空间建站的设想。如今的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全程参与了这一战略实施。这意味着,充满想象力与浪漫主义色彩的“太空家园”并非一时“即兴创作”,而是经过科学严密论证的前瞻性规划。
2024年10月,《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发布,为中国航天发展再添新页。举国体制优势为中国航天赢得了快速发展,也为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越来越多致力于降本增效的民企迸发出创新活力。
在东风航天城,一条以“航天”命名的路正式建成通车,设计时速为100公里,大大缩短了跨区域出行时间。这条路上,人们见证了28名中国航天员共44人次越过“卡门线”,完成了多次太空出舱活动,最长在轨驻留时间超过400天。
未来6个月的在轨生活中,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将在混合现实训练装置、智能辅助系统等辅助下开展工作,使用“烤箱”烹饪食材,并在“太空菜园”采摘新鲜蔬果。同时,4只小鼠也将随船进入太空,用于研究空间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航天员、研究员、『工程师』等各个“声部”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体统筹指挥下,同声相应,汇聚成气势磅礴的最强音。天地一心、团结协作,是中国载人航天永恒的主旋律。
随着航天科技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着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建设。航天精神和航天事业对青少年的感召,是最具时代穿透力的回响。第一次从太空返回地球后,张陆走进多所中学与孩子们分享人生经历,激励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十四五”期间,我国举办了多次太空授课活动,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直播,成为无数人的童年回忆。观看过首次太空授课的孩子们,长大后有的成为了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有的进入了航天相关单位。
中国已同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近200份政府间航天合作协议,还与巴基斯坦签署了选拔训练航天员的合作协议。未来,将择机安排1名巴基斯坦航天员以载荷专家的身份执行短期飞行任务。
坚持梦想,终有回响。浩瀚宇宙,长歌激荡,让我们用心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