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与其前首席技术官梁军之间的股权争议再度引发关注。10月31日晚,寒武纪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了梁军提起的劳动争议诉讼,请求法院判令公司赔偿其股权激励损失约42.87亿元。
这起天价索赔案源于寒武纪与梁军之间早已开始的另一场股权回购诉讼。根据公告,梁军自2022年初离职后,公司依据其本人签署的《持股计划》已执行回购安排,但梁军拒绝配合办理回购手续。于是,寒武纪的股权激励相关主体于2023年先行起诉梁军,要求其配合办理股权回购手续,该案件目前正在等待法院判决。
寒武纪10月31日晚间披露的公告详细列出了梁军的诉讼请求:一是确认原告(梁军)与被告(寒武纪)自2017年10月18日至2022年2月10日期间存在劳动关系;二是请求被告赔偿股权激励损失,金额高达42.87亿元。这笔索赔金额基于梁军间接持有的寒武纪股票11523184股,以及2024年1月2日至起诉时,寒武纪股票的最高价372元/股。
然而,这并非双方首次对簿公堂。此前,寒武纪的股权激励相关主体已于2023年起诉梁军,请求人民法院判令梁军配合完成回购所涉及的工商变更登记,该案目前正处于“等待法院判决中”的状态。
两起案件的标的指向同一笔股权,但双方对其价值认定差异巨大。寒武纪认为,梁军因与公司存在分歧,于2022年2月10日通知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其离职时间处在《持股计划》中约定的“持股权益不得被处分的期间”。因此,梁军的离职触发了《持股计划》中明确约定的回购条件,其在员工持股平台的出资额及对应持股权益应按照约定转让给指定的股权激励相关主体。寒武纪要求的回购价格是梁军约5.26万元的实缴出资额加上年化5%的利息。
梁军显然不认同寒武纪的要求,他在起诉公司时主张,这笔股权应被视为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梁军在此次劳动争议诉讼之前的其他相关败诉情况也在公告中提及。他曾先后提起两起诉讼,一起在人民法院,一起在仲裁机构,均被驳回。
梁军此次提起42.87亿元的天价索赔,关键在于他将其法律依据追溯到了2017年入职时签署的一份更早的文件——《入职意向书》。梁军主张,《入职意向书》中已约定其股权激励属于“劳动报酬”的范畴,如果这一主张成立,那么这笔股权就不应被视为可在离职时按成本价回购的普通激励,而是作为其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他此次展开“天价索赔”的核心法律依据。
对此,寒武纪表示,针对梁军在此次起诉状中提及的《入职意向书》中关于股权激励的约定,公司已生效的仲裁裁决书中早有认定:不论《入职意向书》自身应作何种解释,双方均可合意进行变更。裁决书进一步认定,梁军在后续签署《持股计划》时已经了解其基本内容,并同意根据该内容来确定自己接受股权激励的具体条件,因此,应受其后续签署的相关文件的约束。
眼下,这场拉锯战的核心是11523184股寒武纪股份的归属。梁军2022年2月离职时,寒武纪的股价正处于低谷。而到了2024年,受益于人工智能浪潮,寒武纪股价大幅上涨,全年累计涨幅超过387%。截至10月31日收盘,寒武纪股价已达1375元/股。以此计算,这笔争议股权的当前市值已高达158.44亿元。
从5.26万元加利息的回购价,到42.87亿元的索赔额,再到158亿元的当前市值,这笔股权在寒武纪业绩与股价变动中呈现的巨大价值差异,或许是双方不惜对簿公堂的根本原因。目前,梁军提起的42.87亿索赔案尚待开庭,而寒武纪提起的“回购案件”则在等待判决。
寒武纪在10月31日的公告中表示,公司已聘请律师团队对梁军的诉讼请求进行全面分析、论证,将积极应诉、答辩,全力应对离职高管的诉求。事实上,这场天价股权诉讼的根源要追溯到2022年3月。当时,寒武纪发布公告宣布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副总经理兼CTO梁军已办理离职,在公告中,寒武纪将其离职原因归因于“与公司存在分歧”。
根据公开信息,梁军于2017年加入寒武纪,在此之前,他曾在华为及其旗下的海思『半导体』任职近17年,历任『工程师』、技术专家,是业内经验丰富的『芯片』设计专家。在寒武纪任职期间,梁军曾主导推出了寒武纪首颗7nm训练『芯片』,并对寒武纪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离职之后的梁军已另起炉灶。2024年8月,梁军正式出任上海昉擎科技有限公司的CEO,一个月后,他成为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昉擎科技成立于2022年9月,业务方向是专注于“上下文相关”与“上下文无关”解耦的分布式计算架构研发,目标是为客户提供AI计算产品与服务。2025年7月30日,昉擎科技宣布完成了总计数亿元的天使轮融资,领投方包括小米战略投资部、蔚来资本和上海临港科创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