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黄金税收新政于11月1日正式实施。该政策对通过交易所销售的标准黄金免征增值税,而不通过交易所销售的标准黄金则需缴纳增值税。这一政策发布后,黄金市场出现了连锁反应。

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相继宣布暂停受理部分黄金积存业务申请,多家品牌投资金条也出现下架或涨价的情况。电商平台上的10克金条售价普遍在万元以上。有网友表示,幸好之前囤了一些金条,因为价格已经从之前的9000元左右涨到了万元以上。
分析人士指出,黄金税收新政本身并未改变黄金的内在价值,价格波动更多反映了市场对税收红利的消化和流动性收紧的应激反应。此次新政的核心变化在于对黄金交易的增值税处理进行了精细化调整,明确区分了投资性和非投资性用途的税收差异。新政延续并强化了场内交易的增值税优惠,例如通过交易所购买的标准黄金可免征增值税,而通过非交易所渠道购买的黄金价格中已含13%增值税,二者税负差异明显。
从受影响产品来看,金条等投资性标准黄金和交易所挂牌品种是主要对象,而黄金饰品、纪念金币等非投资性产品受直接冲击较小。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认为,消费者在购买黄金饰品时零售价格通常已包含了增值税和消费税,因此变化不大,但非交易所渠道的标准黄金生产、加工企业成本将上升,进而推高销售端的价格。
黄金税收新政的发布将带来投资消费结构的变化。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通过交易所渠道购买的标准金条享受免税优惠,成本优势突出,这将推动投资者向场内标准化产品倾斜。而购买金饰等消费型黄金时,则需权衡渠道、品牌与价格的综合因素。纸黄金、黄金ETF等账户黄金产品,本身属于金融投资范畴,税收政策相对稳定,但场内黄金产品的成本优势可能分流部分资金。
这种分化将促使消费者对黄金产品属性有更清晰的认知,渠道选择的理性程度提升,最终推动投资归投资、消费归消费的市场格局形成。近期部分消费者反映的金条价格上涨,更多是市场预期与短期供需波动的结果。一方面新政明确交易所渠道的税收优势后,部分投资者担忧非合规渠道税负上升而提前购入实物金条;另一方面国际金价高位震荡,叠加工商银行等机构暂停积存业务引发的市场情绪,短期内刺激了实物黄金需求。长期看,政策本身并未改变黄金内在价值,价格波动更多反映市场对税收红利的消化和流动性收紧的应激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