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楼林立的广州市中心,天河体育中心占地超过50万平方米,这片运动空间即将迎来它的第三次全国运动会。从1987年六运会、2001年九运会到如今的十五运会,升级改造后的“天体”不仅依旧神采奕奕,还更加智慧。

走进天河体育中心,通过“全运广州”小程序可以实现场馆内高精度的AR导航。实景与导航路线无缝衔接,让观众找座、找卫生间🚻变得轻松。数字人客服“乐融融”深度融合智能导航、问询、应急三大模块,及时响应,提供各种人性化服务。
让“天体”这样的老场馆焕发新活力是十五运会场馆建设的重点。第十五届全运会筹办工作始终坚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90%以上的竞赛场馆利用现有场馆改造升级,有效降低了办赛成本。以广州为例,通过举办六运会、九运会、亚运会等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广州拥有了一定规模的场馆群和比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2010年广州亚运会使用了82个竞赛场馆,其中新建12个、改扩建70个。
基于全市体育建筑面积598.93万平方米、规模以上体育场馆62个的基本情况,执委会在成立之初就充分结合广州赛区承办比赛项目的特点,按照“统筹办赛、一馆多赛”原则,确定了对30个场馆进行集约利用、改造提升的总体方案。
更多的人文关怀通过智慧化改造在十五运会上体现。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场尝试解决如厕难题——近600间卫生间🚻采用电子标识,可以根据售票情况灵活调整男女厕位,缓解排队问题。
在肇庆鼎湖新区体育中心体育馆,无障碍通道与看台显著标识,从观众检票口一直到二楼观众区的各个入口均实现了无障碍环境,方便轮椅使用者便捷抵达观赛轮椅席。
十五运会场馆改造既从观众需求出发升级,也从提升功能性价比上入手。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馆配备了可开合屋盖、可移动斗屏和伸缩座椅,能快速实现羽毛球、篮球、网球、体操等16种高规格赛事的功能转换。这座始建于1985年的深圳“老地标”,经过拆除重建重焕新生,注入了更多科技力量。
办好全运会离不开低碳绿色,这也是场馆升级的关键词。“天体”已成为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通过系统应用节能环保建材、高效机电设备、智慧照明系统等,有效降低了碳排放。同时,还加装了光伏发电设施,年节省电量100万千瓦时以上。为迎接十五运,包含“天体”在内的广州5个场馆加装光伏设施约1万平方米,广东省奥体中心还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352吨。
除了添“智”增“绿”,场馆焕新还注重与城市的人文历史相适应。越秀山体育场是南粤足球的“福地”,承载着一代代球员和球迷的记忆。设计团队遵循“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原来体育场的印记,并对足球场、看台等进行了适度翻新。
广东赛区75个比赛场馆不仅通过科技赋能,还充分考虑全民健身和长期运营需要,赛后各场馆将全面向公众开放,实现全民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