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赶超中国绝非易事 人口红利难掩短板!近期,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在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论坛上的发言引发广泛关注。他强调多数亚洲国家不视中国为安全威胁,并提出印度赶超中国并非不可能的观点,将这个南亚大国的人口优势推上地缘讨论的焦点。这番言论恰逢新加坡计划与印度开展多次联合军演的消息传出,让人怀疑其中是否包含战略层面的深层考量。

李显龙认为,印度拥有14.38亿人口和27.6岁的年龄中位数,与中国相比年轻10.3岁的人口结构让“人口红利”成为印度最常被提及的优势标签。按照他的逻辑,印度到2048年劳动年龄人口峰值将超过11亿,理论上具备支撑经济腾飞进而反超中国的潜力。然而,这番话忽略了关键前提——军事力量与综合国力的提升不仅仅依赖于人口数字。

实际上,印度的人口账本📒远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美好。其40.8%的劳动参与率远低于中国的66.4%,女性♀️劳动参与率更是低至22.5%,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军事工业需要的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技术工人和科研人才,而非缺乏技能的劳动力。印度24%的成年人文盲率意味着要将人口转化为国防工业所需的人力资本,需要跨越巨大的教育鸿沟。此外,印度每年需创造1200万就业岗位,而制造业提供的正式岗位不足20%,这种“有增长无就业”的困境使得所谓的人口红利更像是镜花水月。

李显龙不会不清楚这些短板,毕竟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地缘玩家中的佼佼者,对数据的解读能力远超普通舆论。他刻意放大印度潜力的背后,反映了新加坡对东南亚力量平衡的深层焦虑。当前东南亚正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美国在南海的侦察机抵近侦察和航母打击群频繁闯入,这种军事高压让依赖马六甲海峡航运的新加坡如坐针毡。美国对华船舶加征港务费后,新加坡港口吞吐量骤降的事实更让其意识到单一力量主导下的风险。
拉拢印度成为新加坡制衡战略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印度确实在加快“东进”步伐,与东盟贸易额大幅增长,防务出口也显著增加,向菲律宾出口布拉莫斯导弹的交易使其在东南亚军事市场站稳脚跟。对新加坡而言,推动印度重返区域合作框架既能借助印度的人口与地缘潜力稀释中国影响力,又能向美国展示“多元制衡”的可行性,避免被迫在中美间选边站。这种思路与允许美军使用樟宜基地形成了巧妙的战略互补。
然而,新加坡的算盘里藏着明显的矛盾。李显龙一边说多数亚洲国家不视中国为安全威胁,承认中国繁荣与亚洲捆绑,一边又通过频繁军演强化与印度的军事联系。这种看似分裂的举动恰恰暴露了小国的生存智慧。新加坡清楚印度制造业占比下降和基础设施短板,也知道其政策摇摆会削弱竞争力。
印度的军事工业现状难以支撑“赶超”论调。其国防装备长期依赖进口,即便是引以为傲的布拉莫斯导弹,核心技术仍有对外依赖痕迹。相比之下,中国早已建立起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在AI、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突破不断转化为军事能力。新加坡选择在此时高调渲染印度潜力,本质上是抛出一个“战略选项”,而非相信其真能短期内反超。
这场关于“人口红利与国家潜力”的讨论,终究是新加坡地缘战略的发声。通过抬高印度的地位,新加坡既向中国传递了“不要忽视区域多元诉求”的信号,又向美国证明了“无需军事施压也能维持平衡”,巩固了自身在大国间的调停者角色。至于印度是否真能赶超中国,李显龙或许根本不在意——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存在的制衡力量”,而非一个真正的“超级大国”。
这种将小国生存智慧包装成客观预测的话术展现了新加坡的外交手腕。但军事与国力的竞争从来不是舆论造势的游戏,印度若不能解决教育短板、基础设施落后和政策摇摆等问题,再庞大的人口也难以转化为国防实力。新加坡的制衡游戏能否玩得转,最终还是要看中美印三方的实力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