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仪式感

当片片秋叶落下,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悄然来临。立冬有“迎冬”礼,在古代,民间会祭拜祖先和地神,感谢土地的馈赠,并通过聚会饮宴和占卜吉凶的习俗为即将到来的寒冬注入踏实的期盼。人们在这一天卸下疲惫,犒劳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立冬补冬,补嘴空”。北方家家户户忙着囤菜,大缸里的白菜要腌出一整个冬天的酸爽。绍兴人开始“冬酿”黄酒,用清冽的冬水和低温发酵出醇厚的滋味。闽中人家熬草根汤,山苍子、地稔根炖进鸡鸭里,喝一口就暖到脚尖。这些习俗仿佛在对冬天说:“来了啊,咱早就备好了!”

在北方,立冬的“C位”绝对是饺子。因为“饺”谐音“交子”,正好对应了秋冬交替的时节。更有意思的是,由于饺子形状像耳朵,老辈人总念叨:“吃了饺子,冬天耳朵不受冻。”剁馅时“咚咚”的声响、葱花的清香、锅里沸水煮出的气泡,都是迎接冬天的烟火气。北方人咬一口烫嘴的饺子,而南方人可能正捧着甘蔗啃——“立冬食蔗齿不痛”,清甜的汁水顺着喉咙滑下去,连寒意都被熨帖了几分。

古人把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河面刚结上薄冰,像大自然盖上了一层玻璃罩;“二候地始冻”,泥土开始变硬,蚯蚓之类的小生物躲进了深土层;“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野鸡少见了,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和颜色相似的大蛤,古人便说它们变成了“贝类”。

当草木闭藏时,我们也开始“养心”。“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日昼短夜长,万物蛰伏,人也要顺应自然,收敛心神,方能安度寒冬。不妨在午后晒晒太阳,让光线透过衣襟温暖脊背。我们在沉静中积蓄力量,等到来年春日再让心气随繁花一同舒展。这“养心”不是急功近利的强求,而是给生活留白的从容。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立冬不像立春那样带着萌动的希望,也不像夏至那样把热烈喧嚣挂满枝头,却用“万物收藏”的姿态提醒:该歇歇了,该囤能量了,该把日子焐热了。所以,今天记得吃口热乎的,给生活添点温暖。或许是来碗饺子,或许是开一炉炭火煮煮茶,又或许是炖一锅咕噜冒泡的羊肉汤,让浓郁的香气漫满屋梁。冬天的浪漫,总包裹在这些小事里。愿你有暖可栖,有食可慰,有烟火可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