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对城市轨道交通审批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多地的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因不满足客流强度、财政收入等因素而被搁浅。
宁波市发展改革委在民生e点通问政平台上回复网友提问时表示,根据国家最新政策要求,宁波市申报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的条件尚不成熟,需待达到条件后再行上报。宁波市发展改革委指出,目前宁波市轨道交通客流强度有待提升。
洛阳市也面临类似情况。今年3月,洛阳市发展改革委在回复网友关于“洛阳轨道交通二期工程进度”的咨询时提到,受客流强度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约束,洛阳市申报建设地铁二期的条件暂不成熟。洛阳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洛阳地铁1号、2号线平均客流强度为每日每公里0.46万人次,尚未达到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的标准;截至2024年年底,洛阳市本级和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61亿元,未达到300亿元标准。
一位地方政府人士表示,自2017年包头地铁项目被中央叫停后,地铁审批和建设的风向明显发生变化。近年来,中央层面多次出台政策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审批门槛,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城市轨道交通在建设规模和节奏方面会更加量力而行。
2018年7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将地方财政收入、GDP指标要求提高到原有规定的三倍。文件规定,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上,GDP在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对于客流强度,文件明确指出,拟建地铁线路初期客运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远期客流规模应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次以上。
标准提高后,许多2018年之前获批建设地铁的城市,在财政收入、客流等方面未能达到新要求。目前全国共有43个城市开通运营地铁,但根据交通运输部11月7日发布的数据,10月客运强度高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的城市只有15个,达标率仅34.88%。
202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细化城轨审批条件,不受理不具备条件的城市和一般地级市的首轮建设规划,并规定开通运营三年后客流不达标的不能上报新一轮建设规划。多位轨道交通行业人士透露,为做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工作,2023年年底国务院下发通知,12个重点省份近期不得再新建城市轨道交通和市域(郊)铁路项目。这些省份主要位于东北和西部地区。
此外,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规模在2025年达到6286亿元的最高峰后,近几年持续回落,2024年全年共完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4749.41亿元,同比下降8.91%,仅为最高峰时期的75.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