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未来产业的前沿领域,人形『机器人』️已成为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新热点。从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到地方政府的积极布局,再到科技企业的竞相涌入,人形『机器人』️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
除特斯拉布局较早外,国内亦涌现出宇树科技、优必选等前沿人形『机器人』️公司,同时,小米、华为、苹果、比亚迪等众多科技巨头计划入局。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预测,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0亿美元💵。
人形『机器人』️被视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种颠覆性产品。近期,从国家到地方接连发布『机器人』️产业支持政策,以推动『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生态构建。同时,人形『机器人』️是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新质生产力载体,是我国重点发力的前沿性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今年的两会中,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成为重点议题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晓光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量产”有三个关键点:一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性价比用户能接受,三是方便使用,用户体验感好。
在赵晓光看来,工业『机器人』️符合上述三点,已经成功使用了70年,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目前大家关注的人形『机器人』️,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突破上述三点,才能够大规模使用。
在人工智能技术大发展的当下,企业增强创新能力离不开AI赋能。国产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产品『DeepSeek』一经问世就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它表现出的低成本特点、完全开源的策略更受到热烈讨论。目前,已有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在尝试『DeepSeek』的应用可能。
赵晓光认为,『DeepSeek』的广泛使用,极大促进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和产业化进程,大模型与『机器人』️结合,形成了具身智能系统,具身『智能设备』将大大提高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形成中国的新质生产力,替代我们已经使用了30多年的半自动化、自动化设备。
当AI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像人一样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这便是“具身智能”。
“大模型会让『机器人』️具有更多的智能,我们期待『机器人』️具有对物理世界的理解能力、具有对人类意图、人类社会的理解能力。”赵晓光指出,但目前以深度学习为基本算法的大模型,存在对完备数据的依赖,与人类的学习机制差别很大。因此,人类在探索人工智能科学和技术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北京等地已组建了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内的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也相继推出了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系统。
“研制出像人一样的『机器人』️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在控制理论、仿生传感器、仿生关节和运动部件、仿生智能领域开展更多的探索和实践工作。”赵晓光坦言,当人形『机器人』️的性能不断提高、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时,才能落地应用。